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鸦片战争后,西医手术逐渐在中国出现并传播,但被认为是折损人体的妖术;19世纪晚期后,伴随着手术实践与知识译介的进展,西医在大城市中逐步被认可。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中国近代科学不断发展B.国人医疗观念的进步
C.中西医的结合成为趋势D.西医成为时代的主流
2 .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应通过何种途径加强自我保健,这在事实上放弃了“只有求助于医生或医疗机构才能得到健康”的传统认识。这表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A.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B.反映了医疗技术的革命
C.改善了人们的健康状况D.削弱了医生的社会地位
3 .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从健康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共中央需要(     
A.培养人们良好的生活习惯B.提升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
C.满足人们的精神文明追求D.构建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
4 . 1952年发布的《国家工作人员公费医疗预防实施办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将公费医疗预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由各该级卫生行政机关掌握使用。”该做法(     
A.统一了全国财政经济B.体现了医疗保障的福利性
C.缩小了城乡医疗差距D.增加了各级人民政府收入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洋务运动首开学习西方医学教育办学经验的先河,为中国传统中医教育注入了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打破了中国医学教育单一中医学课程结构的框架。新中国成立初期,以苏联为师,形成了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新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加速发展、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迅猛推进,高等医学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我国医学教育课程设置不断优化,逐步形成了新的理念,一种新型的复合型课程体系正在形成。

——摘编自黄睿彦《近现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的历史变迁与启示》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6 . 19世纪后半叶,面对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的日益显现,1848年,英国政府颁布《公众健康法》,提出建立卫生管理机构,1867年又制定新的《防疫法》,组建以实验室研究为主的研究体系。这些措施( )
①推动了公共卫生管理科学化法治化       ②形成了完善的国家卫生防疫体系
③反映了工业革命引发公共卫生问题       ④引发了公众对防疫问题松懈心理
A.②③B.①②C.①③D.③④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民初,我国3亿多人口中,西医不过几十人,到1932年增至4000人,1949年增至8.7万人。这一数字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增长,到2005年在我国13亿多人口中,西医发展到约180万人,19802005年的25年间西医人数增加了20倍。对比西医的快速增长,中医人数则迅速减少,从清末民初的80万人减少到1949年的50万人,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减少到现在的23.4万人。

——摘编自王慧、吴鸿州、叶兴华《略论民国时期西方医学对中医的影响》

材料二   随着西方科技和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正一点点远离我们,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中医历经磨难、饱遭非议、百年漂泊,其结果就是百姓对中医缺乏正确的认知和信心。改革开放后,在经济利益的引诱下,中药的质量不断下降,某些商家不择手段地推销中药产品,对中医进行不实宣传,造成中医药疗效不尽如人意,中医名誉被毁,从而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与此同时,几十年来,中医在医、教、研、药等各方面,都以西医的模式为准绳,这一模式对中医多有束缚。

——摘编自朱云、程旸、贺松其《中医传承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民国成立以来西医在中国迅速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前中医传承面临的困境,并指出当今中医的出路在哪里。
2023-03-24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农村重点高中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1955年,国家为消灭血吸虫病,在江南各省建立各级血吸虫病防治站,同时全国各地的乡村举行清理钉螺运动,以消灭传染源。这些举措(     
A.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B.根除了血吸虫病的传播
C.推动了防疫事业的发展D.弥补了医疗体系的不足
2022-08-09更新 | 141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辽南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交通和医疗是影响人们生活的两个重要内容,二者在葫芦岛地区发展史上同样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葫芦岛连山地区作为驿站,人口稀少。甲午战争失败后,清廷把铁路列为力行实政的首项,为加强北京和东北地区的联系,着手修建京奉铁路。葫芦岛境内铁路于1899年修通,在连山区设锦西站,连山地区也迎来快速发展时期。因铁路之利,葫芦岛开始修建港口和化工、水泥工厂等大型现代建设项目,为此开始设立电报局、无线电台,连山街头出现汽车,大批建筑工人和驻军进入葫芦岛,连山街头增加众多工商门点,市场繁荣。

——摘编自钱福云主编《走廊地带六千年》

材料二   19199月,高桥、连山、虹螺蚬、暖池塘、砂锅屯等地发生时疫,死亡650人。1924年,全县(锦西县)各种疾病患者达10138人,死亡2323人。其中,患霍乱死亡128人,患天花死亡293人。1941年爆发霍乱,死亡500多人。19466月,霍乱流行死亡数千人。

新中国成立后,锦西县政府采取多种措施,除害灭病,宣讲卫生。通过接种疫苗,定期筛查,开展防虫灭蚊,免费发放药品等方式全面开展防疫活动。并组织医疗人员深入村屯检查,如19659月就组织15个医疗单位、158名医护人员到各村社积极检测、治疗。并且充实基层卫生人员,19701月下派到村社的医务人员96名。经过多年努力,疫病治理上取得重大成就,天花、疟疾等传染病基本绝迹,其他疾病发病率逐年下降,全县人民健康水平逐渐提高。

——摘编自《锦西县志·第十六编卫生体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奉铁路的修建对葫芦岛地区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后锦西地区防治疫病措施的特点并阐释其意义。
2023-02-22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一位19世纪下半叶曾到中国行医的英国教士医师讲道:“种痘术(人痘)的发明人将再一次对疾病的防治有所贡献,千百万人将加倍地在科学领域里增添内容,将以比他们得到的更多的东西还给欧洲人。”由此可知,该医生(     )
A.借助医学促进基督教的传播B.力图恢复“西学东渐”的盛况
C.企图以西医来逐步取代中医D.肯定中国近代医学发展进步
2023-04-13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