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人类文明史是一部同疾病和灾难的斗争史,病毒没有国界,病毒不分种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估计,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力,也没有遗传抵抗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坐杀手的头把交椅。紧随其后的还有白喉、疟疾、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瘟疫、肺结核和黄热病。

——据【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

材料二   近代英国是欧洲防疫最得力的国家。1518年,英国政府通过防疫法令以区分患病住户,并在英国医科大学特设公共卫生事务咨询中心。1570年,政府开始在部分地区推行家庭强制隔离措施,并建造疫病收容所对特殊人员进行专门隔离;同时委派专门人员监督这些家庭等。1583年,伦敦市政府规定了瘟疫患者隔离1个月,严禁举行公共葬礼,定期清扫街道等措施,并重视解决和瘟疫相关的如乞丐流民等问题。

——据王俊周《近代早期英国政府的“防疫”对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花等病菌在美洲传播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视野的角度谈谈你对当今全球新冠疫情防控的认识。
2022-06-04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高中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卫生防疫政策变迁过程

阶段代表性政策政策背景政策场所政策目标
第一阶段
19551977
《传染病管理办法》政治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卫生部传统病常规
第二阶段
1978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市场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卫生部、财政部等传统病常规防治为主
第三阶段
2003201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公益服务党中央、国务院、卫生部(卫健委)、财政部、民政部、社会组织、媒体、企业、专家、公众等新型突发病应急防治为主
第四阶段
2016年至今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健康安全党中央、国务院、卫健委、政协、财政部、民政部、外交部、社会组织、媒体、企业、专家、公众等新型突发病应急防治和传统病常规防治并重

——据武永超《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防疫政策变迁审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防疫政策变迁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我国卫生防疫政策变迁的因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时,医疗资源贫乏,主要集中在城市和沿海地区。194911月,卫生部设立了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生局,统一负责全国传染病、交通检疫、环境、食品、学校与劳动卫生和卫生监督等工作。1952年,中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掀起了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血吸虫病、黑热病、鼠疫、麻风病等得到有效治理。之后,逐步组建了包括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机构体系。60年代中期,城市形成了市、区两级医院和街道门诊(所)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农村形成了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均集预防、医疗、保健于一体。1978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169732个,专业医院9293个,卫生技术人员2463931人,中医院与中医院校广泛建立。

——摘编自李玉荣《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与中国卫生事业》

材料二   1911年国民健康保险法》规定工人参保由工人、雇主和政府共同出资,参保工人可免费接受全科医生诊疗。二战期间,战时医疗服务体系提供的免费诊疗范围扩展适用于遭空袭的伤员、服务业人员、生产军需产品的工人、特定的慢性疾病患者,最终适用于战时所有行业的工人和其他需接受医院治疗的人。《1946年国民医疗服务法》强调卫生大臣有责任促进建立全面的医疗服务,据此建立了国民医疗服务体系,形成了大区医院管理委员会负责医疗机构管理,地方卫生当局负责地方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地方执行委员会负责全科医生服务管理。

——摘编自李鸻《英国国民医疗服务体系行政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新中国与英国医疗卫生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二战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医疗卫生成就的意义。
4 . 1951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颁布,规定了职工在遇到生、老、病、死、伤、残等困难时,有获得各项保险待遇的权利。为此,许多人喊出“农民有土地,工人有劳保”的口号;有的职工还准备捐献自己的养老积蓄支援抗美援朝战争。这反映了
A.劳保条例奠定全民医疗保障基础B.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
C.民生关怀利于建构社会大众认同D.计划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2022-04-21更新 | 1422次组卷 | 24卷引用:四川省隆昌市第七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历史上,我国西南地区疟疾疫情十分严重,该地长期被视为“瘴疠之地”。20世纪50年代,国家通过卫生组织建设、宣传教育普及服药、卫生扫除等多方面措施,基本控制了疫情。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
A.地域发展差异缩小B.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
C.疫情防控成效显著D.西部大开发初见成效
2022-04-07更新 | 369次组卷 | 36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至17世纪中期,伦敦先后爆发过20多次大小瘟疫。面对最初的黑死病疫情,教皇亲自设计弥撒驱逐瘟疫,教会则通过教堂担负起医疗救治的责任。政府规定严禁曝尸街头,死者必须深埋;限制出入病疫区。许多地方当局还规定有传染嫌疑的房屋及家具要通风熏蒸、曝晒消毒,并向民众普及医学和公共卫生知识。英王对疫病重灾区免除征税,同时发布公告严控伦敦城内的屠宰活动,禁止污血流入街道或泰晤士河。随着疫病的扩散,政府进一步制定卫生法规,管制医药行业,推进医疗的正规化进程,并新建或重建多家医院。城市也开始设置清道夫清扫街道。到了16世纪,关注公共健康成了欧洲各大城市普遍的现象。这些医学上的变化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卫生革命”。

——摘编自魏晨光《从黑死病反观14—17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和医疗状况》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举,许多蛰伏的传染性疾病一度肆虐,鼠疫波及全国20多个省区,血吸虫病遍及长江以南所有省份。1949 年10月,中央召开紧急防疫会议,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体制,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1950—1953 年连续召开三次全国卫生会议,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强调群防群治。通过传媒界的政治动员和教育界、文艺界的防疫宣传,卫生防疫工作上升为全民政治运动,流行的各种疫病很快得到了有效防控,全国城乡人口逐步上升。

——摘编自李向东、刘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情与疫病防控的政治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4—17世纪英国应对疫情措施的背景并说明“卫生革命”的意义。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英国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疫病防治的特点及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