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6 道试题
1 . 如图是建国初期宣传画,该作品(     
A.控制了疫病的爆发和扩散B.开启了对疫病的专业研究
C.标志卫生防疫体系全面建立D.有利于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
2 . 1958年《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说,现在1000万人患疫(血吸虫病),1万万人受威胁,是可忍,孰不可忍?然而,今日之华佗们在前几年大多数信心不足,近一二年干劲渐高,因而有了希望。第四次全国防治血吸虫病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全面跃进,苦战三年,加速消灭血吸虫病”的战斗口号,各疫区把冬季开荒、兴修水利与灭螺运动结合起来,掀起了群众性的防治运动。由此可见,当时医疗卫生工作(     
A.得益于医疗保障体系的健全B.注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C.适应了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D.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023-02-17更新 | 433次组卷 | 6卷引用:新疆伊犁州霍尔果斯市苏港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仅1851年至1867年,柏林就有18000多人死于霍乱。自1871年柏林成为帝国首都后,政府开始建造地下排水系统。至1878年柏林已建成长达744公里的排水网管,具有排泄一天一夜大暴雨的能力。这一做法(     
A.阻断了城市发洪水现象B.提高了市民的卫生观念
C.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完成D.提供了城市规划的蓝本
4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随后,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同时,世界卫生组织大力倡导疫苗接种,有效控制了威胁人类健康的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等重大传染病。这反映了二战后(     
A.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意识增强B.医疗卫生不平衡现象获得缓解
C.现代医疗保障制度的普遍推广D.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大进步
5 . 下图所示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国一幅宣传画。由此可知,当时我国(     
A.农村医疗资源贸乏状况得到缓解B.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C.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建立D.医疗卫生工作水平大幅提高
6 . 1892年德国爆发霍乱,不来梅地区通过建立专门医院,关闭市场和舞会等一系列防疫措施,基本没有受到霍乱的冲击。汉堡市政当局则拒绝承认本地霍乱并隐瞒上报,最终付出了死亡8594人的代价。上述现象表明当时(     
A.德国防疫制度有待完善B.两地疫病带来的威胁不同
C.德国尚未实现完全统一D.官员素质决定防疫的效果
7 . 近代早期的英国政府将枢密院作为最高防疫领导机构,全盘指导国家的防疫工作。在16、17世纪的防疫斗争中,英国投入的经费总计约为33800英镑,远高于同期欧洲其他国家。这表明英国(     
A.防疫措施极其严密B.公共卫生体系完善
C.政治经济实力强大D.医疗卫生技术先进
8 . 1958年2月,党中央提出“鼓足干劲……苦战三年,加速消灭血吸虫病”,各地结合兴修水利和农业生产高潮,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血吸虫病防治运动。至11月,流行近百年的血吸虫病,在流行区已基本被消灭。由此可见,当时医疗卫生工作取得巨大成功(     
A.适应了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B.得益于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C.使半农半医乡村医生大量涌现D.是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结果
9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生”一词最早出自于《庄子》,意为保卫生命,与饮食、静思、秘制方剂等养生方相连。到了近代,有外国传教士向中国人宣传化学才是保持个人健康和预防疾病的基础。1872年,日本医生长与专斋关注到欧美国家都致力于建立一个将工业化、教育和实验室与个人的健康相联结的网络(sanitary),形成国家的健康,于是选取中文“卫生”来翻译sanitary。这一具有全新含义的词语“卫生”在20世纪初伴随帝国主义的入侵传入中国,被很多知识分子所接受并加以传播。他们希望通过提升“卫生”观念来把中国塑造成一个强健的现代国家。同时,卫生成为了衡量一个地区或民族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据(美)罗芙芸《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健康与疾病的意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医疗资源贫乏,鼠疫、霍乱等传染病威胁人民生命健康。194911月,国家设立公共卫生局,统一负责全国传染病、交通检疫、环境、食品、学校与劳动卫生和卫生监督等工作。1952年,中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掀起了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血吸虫病、黑热病、鼠疫、麻风病等得到有效治理。之后,逐步组建了包括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机构体系。1955年,卫生部发布《传染病管理办法》。60年代中期,城市形成了市、区两级医院和街道门诊(所)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农村形成了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均集预防、医疗、保健于一体。

——据李玉荣《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经验》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以来“卫生”含义的变化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新中国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的措施和意义。
2023-02-08更新 | 425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地方病的防与治

病种部署法律成就
血吸虫病1955年底在杭州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发出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会上决定成立中共中央防治血吸虫病九人领导小组,统抓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1957年4月20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4月2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保证执行国务院指示的通知。
《防治血吸虫病工作条例》《食盐加碘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暂行办法》《防治鼠疫规定》《防治布氏杆菌病暂行办法》等1958年江西余江县首先消灭血吸虫病,成为我国“送瘟神”的光辉典范。至新中国成立40周年前夕,我国广东、上海、福建、广西4省市区已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全国373个流行县中,有141个达到消灭标准,122个达到基本消灭标准。到1988年,全国累计治愈1000多万病人,治疗110多万头病牛,灭螺面积114多亿平方米。
地甲病狠抓以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预防措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富民政策,把防病治病与脱贫致富相结合作为防治工作的基本方针。
到1989年,全国有27个省市区普及了碘盐,供应量达328万吨,有3.6亿人吃上了碘盐,占病区人口85%以上。全国治愈现症病人2500多万。继1980年陕西省在全国率先基本控制地甲病后,黑龙江、天津等17个省市区达到基本控制地甲病的标准。

——摘编自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司《我国防治地方病的辉煌40年》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史论结合,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