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迟在汉武帝时期,汉代就已设立掌管民间俗乐的“乐府令”。根据《汉书. 艺文志》:“自孝武设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 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乐府机关汇集了大量的民歌和贵族、文人的创作,并加以分类编排予以演唱。从数量来看,仅仅是西汉时期,《汉书.艺文志》巳著录28家314篇。东汉乐府史籍不载,当也不在少数。从作者看,汉乐府包括贵族创作、文人创作和民歌三个部分。贵族和文人创作多是歌功颂德,文学价值不高,两汉乐府的精华在民歌。

——摘编自罗宗强、陈宏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

材料二   1937-1945年期间,抗日根据地的文学得到很大发展。特别是1942 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的工农兵方向,强调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之后,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涌进了文艺领域,根据地的文学在“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中起了积极作用。1942 年之后,根据地的文学在工农兵文艺方向的指引下,大放异彩,佳作迭出。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都是其中的佳作.

——摘编自吴宏聪、范伯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例如《乔厂长上任记》为代表以改革创新为主题的改革文学;以贾平凹《高兴》为代表的关于农民工进城的文学书写。而徐则臣的《王城如海》,则设计了一个以世界、全球化为叙述空间背景的新故事.新时期文学在不断向外开放、学习各种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同时,发起了“寻根文学” 的文学思潮,来重建当代文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血脉关系,为当代文学发展提供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精神滋养。

——摘编 自张丽军《改革开放与新时期中国文学四十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乐府诗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根据地文学的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