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4 道试题
1 . “南明”是明朝灭亡后明室后裔在南方建立的一系列政权的称谓。康乾时期,“南明”是敏感的政治符号被禁止提起。在20世纪头十年,“南明”概念却被广泛使用,但随后20年内,“南明”概念未受到特别重视。“南明”这一概念地位的变化反映了(     
A.时局的变化影响民族观念B.北洋政府对民间舆论的限制
C.国人抵抗外来压迫的愿景D.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的变化
2023-06-01更新 | 105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安溪龙门中学2023届高三最后一模历史试题
2 .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队伍中部分理论家打着弘扬国粹、宣传古学的旗号,声言“对于祖国之责任,唯当研究古学”,矛头指向西学,防止欧化,掀起了一股国粹思潮。国粹思潮旨在(     
A.借助传统文化倡导民主共和B.唤醒广大民众投身民族解放
C.激发民族主义推进社会变革D.坚持改良思想抵制民主革命
2023-06-01更新 | 387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A卷)
3 . 【古代美育】

材料   远古时期,乐与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在殷周时期,美育实践已经脱离了宗教、祭祀活动的束缚,分化成了“诗教”“乐教”“礼教”等形式。西周时期是礼乐建立的形成期,“礼”实际是一种行为标准或是一种政治标准,在现实生活中以“礼”约束人们的行为,在精神生活中以“乐”桎梏人们的思想。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时代,孔子曾以“六艺”教授弟子,强调诗、礼、乐三者在培养完善人格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孔子所强调的以乐育人的教育思想。

自秦汉后,中国的“乐”转化为普施于大众的“礼教文化”。汉代音乐理论著作《乐记》记载:“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自魏晋南北朝以后,以“礼乐”为核心的美育已经逐渐淡化了其教化的社会功用,转而向审美化、娱乐化发展。隋唐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美育已经不仅仅是“乐、舞、诗”三种途径,而是逐步加入了杂剧、小说、传奇等形态各异的艺术种类。

——摘编自曹健《中国古代的美育实践与美育意识》

(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美育的发展历程。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美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中国古代美育的社会价值。
2023-05-31更新 | 277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4 . 庄子提出:“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荀子则提出:“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这反映了两者都认为“礼”(     
A.属于外在制约B.有违于道义C.导致社会失序D.缺乏可行性
2023-05-30更新 | 305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5 . 司马光在《投壶新格》中指出:“荡而无度,将以自败,故圣人制礼以为之节。因以合朋友之和,饰宾主之欢,且寓其教焉。”而王阳明则认为,“君子之于射,内志正……故古者射以观德”。这折射出宋明时期(     
A.儒家观念融入社会生活B.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
C.全民健身得到政府推崇D.崇文抑武的社会风气
2023-05-28更新 | 434次组卷 | 7卷引用:九师联盟2023届高三考前押题卷文综历史试题(全国卷)
6 . 王阳明认为“今教童子,惟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主张以唱游方式启蒙幼童的学习兴趣,通过“周旋揖让”“拜起屈伸”等来发展儿童肌肉筋骨,使其强健体魄。王阳明的教育思想(     
A.否定传统伦理道德B.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C.关注人的身心发展D.具有反君主专制倾向
2023-05-28更新 | 531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23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
7 .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材料 当立足于西方文化基础上的现代化潮流,以强制性方式突入中华大地、裹挟着“天朝上国”踏入“现代化”发展轨道的时候,中西文化发生剧烈冲突,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面对汹涌而来、表现强势的西方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能否救亡图存的质疑声中,“国粹派”“西化派”“折中派”的主张与应对策略泾渭分明。

客观上,起始于鸦片战争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构想行动,使绵延久远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刚刚启程的中国现代化在相互对视中,共同进入一条既要互为助力又难免间有阻滞、既要协调促进又必然存在矛盾的历史通道之中。历经洋务运动、戊戍变法、辛亥革命,在抵御外辱、保国保种的历史任务面前,中华传统文化的功能作用渐显不支,中国现代化清理路障、辟出通道的努力亦显坎坷。

——摘编自商志晓《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自拟论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2023-05-24更新 | 251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届高三5月压轴卷(一)历史试题
8 . 鸦片战争后,中华文化走向衰微,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严峻挑战,以魏源为代表的一批先进中国人为此而不懈努力。他翻译了《海国图志》,成为近代睁眼看世界、主动发起“文化自救”的第一批人之一,其行动具有标本的意义。这反映了(     
A.中国传统文化发展面临挑战B.西学可以拯救中国传统文化
C.民族文化可用外来文化代替D.传统文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2023-05-23更新 | 250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九校联考2023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勤俭观念在我国古代产生很早。从殷周时代开始,人们即认识到勤俭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安危,而且关系到国运的兴衰。商初大臣伊尹曾对刚继位的太甲提出建议:“慎乃俭德,惟怀永图。”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不仅把俭与温、良、恭、让一同列为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更将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践行于日常生活之中。西汉立国之初,社会经济凋敝,物资极端缺乏,统治者致力于医治战争创伤,以“寡欲”“无为”的黄老思想治国,提倡俭朴的道德风尚。

——摘编自杨明辉《我国古代勤俭思想的发展》

材料二   早于西方,明末清初的中国也有一场思想“启蒙”,这场启蒙的领军人物是黄宗羲。在黄宗羲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与西方启蒙殊途同归的有关“公意”与“议政”“权利”与“权力”的阐释。由于种种原因,启蒙思想在中国止于“思想”未能形成“运动”,普及到社会,但从黄宗羲的论证中,从梁启超的评价中可以体味到其发源于中国本土,具有中国特色的权利意识、权力制约、地方自治、民主议政等一些具有近代宪政气息的思想因素。

——摘编自马小红《近代中国宪政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的消费观念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
10 . 《老子》中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中提到:“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能参预天地之职)。”对于老子和荀子的主张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的内涵,解释合理的是(     
①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②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③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
④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
2023-05-19更新 | 309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