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武帝时,如何强化社会的管理成为统治者急需,董仲舒在战国后期儒学的基础上综合了法、道、阴阳等各派思想,建设了功利化的新儒学,成为社会正统思想,……在五代乱世背景下建立的宋王朝,面临着巩固政权与和谐社会的双重任务,而此时的儒学可以治国却难以治人,佛道可以治人心却缺乏规范人伦道德思想,由此理学应运而生,明清之际黄宗羲等试图从先秦儒家中寻找智慧改造儒学,正是儒学经历危机的反映。

——摘编自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

材料二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主流思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传入欧洲的原因及其对近代欧洲产生的影响。
2 . 中国古代,各地方言与“官话”并行并不断演变,折射着社会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官话发展演变趋势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官话发展演变的认识。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推断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的构成因素。
22-23高二下·贵州黔东南·期末
3 . 世界文化是多元的,因交流而不断发展,更加丰富多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崇祯历书》的编纂和应用,《几何原本》的引进,以及全国大地图的测绘等标志性成果,开启了天文学、数学和地图测绘学等学科向近代科学的转变,并开始了向经世致用思想方法的转变……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并不只是单向的西学东渐,与之相伴相随的还有一个中学西渐,葡萄牙在租借澳门后,中国产品如丝绸、陶瓷、茶叶等,更多地输往欧洲,一些传教士全面介绍了中国历史,地理和思想史等方面的情况。1793年,巴罗在《中国游记》中盛赞承德避暑山庄的园林建筑:“错落有致,间隔合宜,恰到好处,互相衬托”,另一学者又专门指出中国园林有更高级的美——不规则的自然美,这推动了英国“不规则园林”运动的兴起,随后,整个欧洲掀起了仿建中国园林的热潮,并修建了许多包含中国元素的建筑,其中不乏代表性作品。

——摘自袁行霈《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材料二   在当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东亚在世界上崛起,增强了东亚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东亚发展模式的成功,使东亚地区的国家更坚定了对自身文化的信心。这种自信更促进了一种“亚洲意识”的觉醒。1996年首届亚洲儿童权利与传媒会议通过的《马尼拉宣言》指出,亚太地区的大众传媒应当尊重和保护亚洲社会的传统文化,向儿童提供富有亚洲特色的节目。

——摘编自关世杰《试论二十一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并不只是单向的‘西学东渐’,与之相伴相随的还有一个‘中学西渐’”产生的双向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的趋势。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面对不同文化的激荡碰撞,当代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文化观。
2023-08-06更新 | 72次组卷 | 4卷引用:选择性必修三第2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一统”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它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密不可分。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尚书》多次提到大一统的思想体系,使“大一统”思想出现时间追溯至尧舜禹时期。从尧舜禹经三代再到秦汉,先后产生了三种背景指向的“大一统”观念:即与尧舜禹时代族邦联盟机制相适应的带有联盟一体色彩的“天下一统”观念;与夏商西周“复合制王朝国家”相适应的大一统观念;与秦汉以后郡县制机制下的中央集权的帝制国家形态相适应的大一统思想观念。在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思想观念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一直发挥着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大一统的思想观念已构成中华传统文化中基因性的要素之一。

——摘编自王震中《论源远流长的“大一统”思想观念》

材料二   1271年,忽必烈“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定国号为“元”,“见天下一家之义”。在对宋战争中,忽必烈反复强调赢得江南民心的重要性,占领临安之初,元廷就宣布继承江南的政治传统,不许毁坏南方名胜古迹,颁布诏令要求“农者就来,商者就涂,士庶缁黄,各安已业”,并派程钜夫到江南搜访隐逸、礼聘贤才,赵孟頫、叶李等相继北往出仕,大都城内活跃的一些南方学者也多任职于集贤院、翰林院、国史馆等元朝中央文化机构,为南北文化交流作出贡献。在边疆地区,元廷一方面在西藏设置宣政院,在西南、岭南等边疆地区设宣慰司;一方面大力推行文教,至元十一年(1274年),于云南中庆路(今昆明)建孔庙,经过长期儒学教育,民众“兴于礼让而修其孝弟忠信,由是诵行夫子之言行”。

——摘编自陈彩云《元朝强化了中华民族一体格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至秦汉时期“大一统”思想发展的特点并分析促进其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大一统”思想对元朝政治实践的影响。
2023-09-02更新 | 69次组卷 | 2卷引用:高考历史非选择题分类练2024版全国通用-第三部分新考法专练1传统文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秦朝: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
(2)汉朝: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____
(3)魏晋:玄学盛行。
(4)唐朝: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5)宋元: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____”,提倡“____”。
(6)明清: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____
(7)近代: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①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
2022-10-19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课时43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选必3-2023届湖南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22-23高二下·山东临沂·期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如表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西学译著统计表。表格中数据变化的主要背景是(        
年份书目自然科学(含应用科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学类为主)
总数占比总数占比
1896年《西学书目表》259种73.6%93种26.4%
1900—1904年《译书经眼录》164种33.4%327种66.6%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C.维新变法思潮逐渐兴起D.救亡图存探索的深入
2023-04-09更新 | 392次组卷 | 11卷引用:考前必会历史题模块三高频必会基础知识点专题二中国近代史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于“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与八卦等理论。从文化整体观的角度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注重人体自身的统一性以及人体与自然界的和谐,带有某种类似经验性、直觉性、模糊性的特质。从历史趋向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一贯向着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的方向发展,注重个人修养,形成了以追求自身强健和延年益寿为目的的民族内向性格;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提倡“胜固可喜,败亦无忧”,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性逐渐减弱。

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以西方哲学为基础,在重外在、重分析、重与大自然抗争等观念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注重科学实验、解剖学、生理学以及现代医学等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就历史发展趋势而言,西方传统竞技体育始终向着竞争性、惊险性、健美性等方面发展。在价值追求方面,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强调更高、更快、更强,忽视了竞争中的道德教育,提倡竞争,超过对手。

——摘编自陶晓雯《试论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的冲突与互补》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的社会变迁削弱了竞技体育与宗教、教育、娱乐等依附载体之间的诸多联系,竞技体育形态在人文思潮的浸润下呈现出了近代完整形态一独立性。一方面,西方竞技体育对其他事物的依附性减弱;另一方面,其运动方式逐渐丰富。在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古罗马体育被重新发现,学界谓之找到了“现代体育的开端”。在西欧文明“脱胎变骨”的同时,西方竞技体育的文化影响力从区域化的地中海文明向外辐射整个欧洲大陆,而竞技体育的形态特征也从区域化转为地域化。具体表现为:运动形态独立性的呈现;观念形态规范性强化;组织形态专门性显现。

——摘编自刘为坤《论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形态之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和西方传统体育文化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竞技体育向近代化转型的背景及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知识,谈谈中西体育文化对你的启示。
2022-06-07更新 | 311次组卷 | 3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2022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要义,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其次,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人是中心,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这种思想在当前素质教育之中也是有所体现的。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终怀有落叶归根、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五四运动是影响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发展的重要事件。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思考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应紧紧围绕革命性这个核心问题来深化。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
2021-10-10更新 | 1416次组卷 | 34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有人指出,“今之忧世君子,睹神州之不振,悲中夏之沧亡,则疾首痛心于数千年之古学,以为学之无用而致于此也。”1912年底至1913年初,民国教育部公布《大学令》和《大学规程》,将大学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正式取消了大学经学科。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儒学地位变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前弘扬儒学精髓的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两汉四百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丰富的政治学说,众多的思想家把民本思想作为建构其政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贾谊认为,政以民为根本,他说:“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陆贾则说:“怀道者众归之,恃刑者民畏之,”在他看来,秦取天下时可以利用法家思想,但在建立政权后要根据守的要求,转变统治思想,以儒家的仁义道德、德教作为指导思想。王符说:“天之立君,非私此人也,以役民,盖以诛暴除害利黎元也,”君主要养民,关心人民的疾苦。董仲舒也提出了“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的主张。民本思想在汉代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摘编自郝建平《民本思想与汉代的统治政策》

材料二   20043月,政府宣布:“除烟叶外,取消农业特产税,每年可使农村减轻负担48亿元,平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2006年起,我国西部地区率先进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十一五,时期,中央计划要在全国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架;2006年,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此后,各地提高农民工待遇、改善农民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措施也陆续出台。除此之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对种粮农民的补贴等都得到了国家的关注和积极解决。

——摘编自赵秀玲《”以民为本,与政府治理—近几年中国政府的惠民政策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民本思想得以发展的原因,并概括汉代民本思想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世纪中国政府惠民政策的特点。
2023-10-28更新 | 226次组卷 | 5卷引用:广西北海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