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耕读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是安身立命和治家的根本之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期儒家尊“劳心”贱“劳力”,孔子认为:“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焉用稼?”认为讲求礼义才是君子之选。孟子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但孔子的弟子曾子不得已而力耕于泰山之下,颜回也曾亲自参与耕作。汉代,人们开始把耕读相兼的教育思想加以强化。朱买臣“负薪读书”、倪宽“带经而锄”,都是代代相传的劝学励志典故。东汉经学家郑玄“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与学生一起力行耕读相兼的生活,有“以耕学为业”之语。

——摘编自邵彦敏《中国传统耕读教育浅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耕读文化发展的阶段特点,并概括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耕读文化的历史价值。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血亲为基础的埋葬制度、礼制及精神信仰、祖先崇拜及祭祀礼仪,与血缘组织密切相关的家族政治,构成了中国早期文明的底色,且最终完成对中国早期区域文明整合的主体还是中原文明。首先是位于中原腹地的二里头文化(夏朝文明)强势勃兴,随后雄踞大中原的商周文明又接力扩展。东周时期列国争雄,同时又蕴含着强烈的统一趋势,文化上反倒有深度的互动交融。秦汉帝国则完成了中国八大核心文化区的政治统一,并持续扩展到周边更广大的一些区域,文化上也日益趋同,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摘编自戴向明《中国史前社会的阶段性变化及早期国家的形成》

材料二 汉承秦制。汉代统治者继续开疆拓土,经过不断的开拓和经营,汉朝建立了一个东起东海、西到巴尔喀什湖、南抵南海、北至贝加尔湖,由多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国家。刘邦建汉后,实行无为而治。后随着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在叔孙通、陆贾等人的劝谏下,逐渐重视儒家思想。至汉武帝时,最终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后,其辖境内民族统称为“秦人”。汉朝建立后,国力不断强盛。在与匈奴、诸羌、西南夷、百越和西域诸国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各邻国和邻族逐渐称汉王朝的使者为“汉使”。到东汉时,汉民族已有“汉人”之称。

——摘编自段红云《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对中国各民族形成与发展的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文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发展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