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1 . [新考法·传统文化丨结合家庭观念考查儒家思想]家是文化中的一个常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唐末五代的混乱离散之后,宋代儒者通过理论探索与实践创制推动了宗族重建。苏洵力图通过编撰族谱来培养族人孝悌之心、维系宗族团结。司马光《温公家范》的写作方法是“收集整理儒家经典中关于伦理规范的议论,然后证之以各类史传故事,反复闽述,发明经义”。朱熹的《朱子家礼》制定了一套接续古礼内在精神、与时俱进适应当世并且便易民间施行的礼仪规范,他把原本该归入祭礼的“祠堂”部分置于《朱子家礼》的最前面。学界基本公认,“从朱熹以后,士大夫的家庙和庶人的正寝就逐渐衰废,祠堂就代之而起了”。

——摘编自吴倩《宋代儒者与宗族重建之关系探微》

材料二   五四运动时期,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传统家庭制度的弊端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他们认为传统家庭以家长为本位,无视个人的独立和自由。因而他们呼吁摆脱封建家庭的桎梏。他们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婚姻家庭观念,如取消买卖和包办婚姻,简化婚礼等。不管怎样,五四运动为新的家庭文化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启蒙运动时期以来的理性精神、科学主义、人道主义和追求人的自由解放等意识都渗透在家庭观念的变革理想中,这也是这一时期家庭观变革的进步意义之所在。

——摘编自李桂梅《中国近代以来家庭文化变迁的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儒者重建宗族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时期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的“家庭观”所体现的现代化因子,并简析促使其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代应如何更好地传承“家文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唐朝时,许多国家多次派遣唐使来华。653年,日本吉士长丹出使长安,随其而来的学生和僧人等共一百余人,他们不但研究佛教经典,更研究中国的儒学、经济制度、医药等知识,他们带回去了大量的典籍。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B.唐朝时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C.中华文明圈不断向外辐射D.遣唐使推动中日友好交流
2023-08-29更新 | 536次组卷 | 5卷引用:2023年辽宁省高考历史押题卷(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700年1月7日,法国凡尔赛宫内举行了一场隆重的世纪之交舞会,名为“中国之王”。舞会上,国王路易十四坐在一顶中国式的八抬大轿中,穿着富有中国特色的服饰华丽登场,引得全场围观的人连连赞叹。这反映出当时(     
A.法国贵族阶层崇尚中国文化B.法国是欧洲中国热的引领者
C.中法两国经济文化水平接近D.殖民侵略促进了中西方交流
4 . 公元1455年,德意志人古登堡曾让学徒带着十几本《圣经》到城外找一名书商交货。学徒出城门时遭遇搜查,守卫发现其携带了数十本《圣经》后立即将其以盗窃罪的名义扣押。古登堡前往城市法庭解释后其学徒才得以释放。古登堡学徒被扣押的经历反映了(     
A.天主教会的思想专制B.城市自治遭受打击
C.技术革新冲击旧观念D.宗教改革正在酝酿
2023-07-08更新 | 84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突破卷32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84年,新加坡成立二十五周年时,新加坡国立大学筹办了一项题为“儒学在新加坡”的展览,把儒学在新加坡传播和发展的历史划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儒学在民间振兴的时期(19世纪至1982年);二是朝野同倡的儒学发展时期(从1982年开始)。该展览反映了(     
A.儒学是新加坡的治国思想B.儒学增进新加坡文化认同
C.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D.新加坡文化的包容性特征
2023-07-06更新 | 163次组卷 | 8卷引用:专题突破卷32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6 . 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孔子学院全球分布数量表(截至2013年)

大洲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总计
孔子学院数/所931491443717440
所在国(地区)/个333716313120

孔子学院(课堂)数量增长情况表

年份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
孔子学院数/所635122226249282322358400440
分布国家
(地区)数/个
6214966788896105108120

——摘编自周璐铭《孔子学院十年发展统计、成果分析与战略建议》


就材料所示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三条以上史实,证明所拟论题。(要求:论题明确,与材料主旨相关,史实准确,与所拟论题相关。)
2023-06-21更新 | 77次组卷 | 3卷引用:阶段性检测卷10纲要上下册(中国史+世界史)-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初,以剑桥知识精英为首的西方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推崇和热爱。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艺术品和古代文化典籍的西传,使得西方社会开始重新关注中国文化中那被忽视已久的高雅、古典、精美的部分,并使得英国现代主义运动主动接受和融合其中的养分,使之烙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表:1920世纪中国文化进入英国的情况

事件渠道
普特南·威尔在其著作《庚子使馆被围记》中写道:“予在端王府见有美瓷数千件,皆为先入之兵所击碎,成为无数之碎片,彼等所要者金、银而已,五彩美丽之瓷器,其颜色之鲜明、绘画之精细,令人爱玩不置,在欧洲市场价值巨万者,彼等何能知之?”
英国学者索沃尔比说:“19世纪末以来,由于欧洲工程师在中国修建铁路,沿途的坟墓被无情地挖开,这样世代以来与死者一同掩埋的艺术珍宝,开始大批重见天日,进而展现出这个国家当其不同文化盛世时的前所未料的荣光。中国及海外,很快便产生了对此类出土文物的需求;这转而又引起更多的、收获惊人的挖掘。”
诸多中国学者,如萧乾、徐志摩、胡适等前往英国读书或访学,与剑桥知识精英有较多交流。尤其徐志摩及其所属的“新月派”被称作“中国的布鲁姆斯伯里团体”,在思想理念、文学倾向、艺术情趣、生活方式上与布圈相似。在二者交流的过程中,中国文化的韵味也同样深深吸引着英国的知识精英。

——摘编自白薇臻《中国文化元素与英国现代主义的生成》


(1)根据材料,概括19-20世纪中国文化进入英国的渠道然后填写在对应位置,并补充一种渠道。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英文化交往的特点。
2023-06-04更新 | 110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等四地2023届高三模拟(五)历史试题
8 . 古代的文化发展与交流

材料一


   

材料二   在莫高窟二百七十多个洞窟中,绘有飞天四千五百多身,飞天的形象贯穿了整个教煌石富的发展过程。

时期飞天形象与凤格
敦煌早期融合了古希罗马艺术.波斯艺术和古印度艺术.飞天形体较大,造型笨拙夸张,腿粗,飘带宽短,色彩单纯
魏晋南北朝时期同时出现了中原式和西域式的两种飞天形象,中原式飞天面目清秀身穿红色汉服,衣领处青色镶边,飘带亦是青绿色,凌空起舞,西域式飞天。"小"宇脸,裸露上身,下着白色紧身裙.手握飘带
隋唐隋代飞天形象生动,色彩斑斓,多为女性造型,或面相清疗v身材修长,纤腰玉臂;或丰肌丽质,婀娜多姿。唐代飞天形象基本是女性人体,体态丰腴,多表现其柔软的曲线.升腾、翻腾、俯仰的动态之美。盛店时期宫廷伎乐形象成为中唐飞天形象的典型;中唐时期,飞天中经典的反弹琵琶造型出现
宋、西夏、元飞天的造型已经成为定型的线描仕女画,技法日臻成熟,注重用线塑造形象,画工精细,设色浅淡﹐基调为青绿色

——摘编自徐莺《敦煌飞天形象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佛教东传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飞天形象演变的阶段性特点。
2023-05-29更新 | 81次组卷 | 2卷引用: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主观题专练50题)-超燃历史一轮课件帮好题帮(新教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有学者认为,中国人发明的火药武器传入欧洲后,“枪炮既摧毁了欧洲古城堡的封建割据,也打开了世界每一角落的大门。”“火器的出现促进了人们对弹道学的研究,而这方面的研究是近代力学的基础工作。”由此可知,火药武器的使用对欧洲的影响有(     
①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②推动了欧洲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
③加快了欧洲科学技术发展   ④导致欧洲形成王权与教权并立的局面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3-05-28更新 | 678次组卷 | 4卷引用:第13讲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练习)-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摩诃婆罗多》这一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全书共分18篇,以列国纷争时代的印度社会为背景,叙述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俱卢族和般度族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摩诃婆罗多》的成书时间约为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4世纪,处在印度从原始部落社会转化为国家社会的时代,也是婆罗门教向印度教转化的时代。该书用梵文写成,采用对话体,共有10万颂(每颂为1节双行诗体),篇幅相当于《罗摩衍那》的4倍,书中插入了各种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以及宗教教义、哲学、政治、律法和伦理等论述(约占全诗篇幅的一半),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史诗,著名的印度教哲学经典《薄伽梵歌》就是其中的插叙之一。

                         ——摘编自朱维之主编《外国文学史(亚非卷)》等

材料二   汉代以前,我国史籍中就已经出现过有关印度的记载,但大多是神话传说。汉代以来,印度的历史及社会情况成为《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官修史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时,民间的许多著述也对印度有所涉及。这些著述往往因为作者缺乏切身体验而对印度的描述多有误解。中土僧人之西行求法活动,在西晋及南北朝时期为数不少。法显到达印度之时,正当笈多王朝后期。他在《佛国记》中对于印度公元5世纪之前的历史,特别是佛陀时代、孔雀王朝以及笈多王朝早期历史,都作了记述。有日本学者表示:“《佛国记》为一千五百年前之实地考察的记录,凡关于中亚、西亚、印度、南海诸地之地理、风俗及宗教等,实以本书为根本资料......其年代与事实之正确及记述之简洁与明快,亦远出于《大唐西域记》之上。”

                  ——摘编自杨维中《法显与<佛国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摩诃婆罗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文献中出现有关印度的历史记载的原因。
2023-05-23更新 | 173次组卷 | 3卷引用:阶段性检测卷15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一)-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