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外交是主权国家利用文化手段实现对外文化战略目标的一种外交手段。新中国成立至今,文化外交成果丰硕,形成了完整的战略布局。但在国际上中国文化外交仍然存在很大挑战。   

时间主张成就挑战
新中国成立时期反对霸权、支持第三世界、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相互吸收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展开文化交流与合作美苏冷战
霸权主义
文革时期文化外交曾一度停顿乒乓外交/
改革开放时期求同求和与全面参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
123个国家签订文化合作协定。
160多个国家文化往来。
与数千个世界文化组织保持联系
“文明冲突论”
“历史终结论”
“中国威胁论”
“中国崩溃论”
新时代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一带一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
北京冬奥会、《流浪地球》
中国式现代化
关闭孔子学院
限制留学生
“阴间滤镜”
“双重标准”

——摘编自杨悦《新中国文化外交70年——传承与创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外交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应对文化外交挑战的举措。
2023-03-10更新 | 196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必1)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源氏物语》引用了数量相当可观的中国诗词,作者在152个重要的情节中融入了131处节选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诗句。书中仅引用的白居易的诗歌就多达90多处。而白居易最重要的作品《长恨歌》几乎贯穿于整个小说中。由此表明(     
A.《源氏物语》是一部诗歌总集B.《源氏物语》作者曾久居长安
C.《源氏物语》是研究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参考依据D.《源氏物语》取材于中国故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美国学者米高邦曾在22个东、西方国家开展华人价值观调查,结果显示1965—1984年间经济发展较快的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在“儒家工作动力”(包括节俭、毅力、稳重等)这项指标上均排在前列。这说明上述东亚国家(     
A.大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B.经济发展以儒学为导向
C.有类似的儒家文化背景D.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2022-07-22更新 | 781次组卷 | 8卷引用: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高中历史统编版选必3同步测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茶除了丰富的物态文化之外,更具有精神上的内涵,人们常以茶表达敬意、展示礼仪和明确志向等,中国茶文化就是物质与精神统一的文化。……是一种经济作物,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喝之可以解渴,品之可以怡情,入药可以治病,用于生产化妆品可以美容养颜。同时民间有以茶祭祖或以茶敬神等习俗,因此茶文化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茶文化又是一种怡情文化,可以茶自娱、茶艺表演、茶文化旅游等。

——摘编自盛敏《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研究》

材料二   英国安妮女王是一位茶叶推崇者,她常举办茶会,屋内饰以屏风,桌上摆有.中国瓷器,以便能冲出芳香的中国红茶。在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英国开始进入全盛时期。这一时期,英国工业发达,农业繁荣,市场扩大,贸易昌盛。在这一大背景下,英国的茶叶消费迎来了一个繁荣时期。……随着饮茶生活的日益家庭化和社交化,女性在饮食消费生活中日益占据重要地位。茶文化为英国女性参与社会交往提供了必要场.所-家庭茶室和社会茶园。18世纪后,英国国内对茶叶的巨大消费刺激了英国对外贸易发展。茶叶贸易为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财政收入,增加了英国的货币财富,丰厚的茶税收入一度是英国国库的主要来源。

——摘编自刘朴兵《略论英国茶文化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茶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饮茶之风在英国盛行的原因及其影响。
2022-07-16更新 | 365次组卷 | 2卷引用: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单元测试-【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形成以后,经历夏、商、西周三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秦汉时期形成大一统的格局,一个强大而稳固的文明中心确立并且不断地向外辐射,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潮。中国的稻谷、丝绸、茶叶、陶瓷、漆器、医药等源源不断地输往东南亚等地。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圈日益成熟B.中国同东南亚等地交往以物质交流为主
C.东南亚等地发展越来越依赖中国D.中外贸易缩小了不同国家间文化的差异
2022-07-15更新 | 1180次组卷 | 19卷引用: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单元测试-【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601年,来华传教的意大利人利玛窦一度自喻为“西僧”,之后又改称为“西儒”,并研习儒家文明,以此表明他并非“西夷”。利玛窦此举说明(     
A.佛教在中国影响力不断减小B.文明间交流应遵循适应原则
C.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外联系D.明代儒学教化功能逐渐异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811-1911年间,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士人合译了大量“汉文西书”,内容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物理学等,其中出现了圣经、行星、国会、文艺复兴等术语。译书活动(       
A.源于西方列强的武力侵略B.开启中国天文学的近代化
C.扩展了国人对西方的认知D.旨在推动中国的社会转型
2022-07-06更新 | 716次组卷 | 5卷引用:选必3第1单元(基础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2015年2月到6月,贵阳孔学堂与国际多媒体文化协会合作,发起面向全球漫画艺术家征集"孔子与中国”漫画大赛活动。短短的四个月内,“孔子与中国”漫画大赛组委会就收到了来自全球67个国家和地区的1120幅作品。这反映出当前
A.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
B.世界文化的趋同化趋势加强
C.儒学引领世界艺术发展价值走向
D.世界科技文化发展日新月异.
2022-05-21更新 | 1085次组卷 | 23卷引用:选必三第一单元单元达标检测
9 . 17、18世纪,一些西方传教士将儒家经典如《大学》《礼记》《中庸》《论语》《孟子》《周易》《书经》《孝经》《诗经》《春秋》《礼记》等翻译为西文出版。这些书籍的出版
A.推动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B.促进了儒学在西方的传播
C.使18世纪的欧洲成为“中国之欧洲”D.催生了大批的启蒙思想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辜鸿铭认为,一战后,西方人将在中国找到解决这个文明难题的钥匙,在中国存在一笔无法估量的、迄今为止毋庸置疑的巨大文明财富。这笔财富,就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拥有欧洲人民战后重建新文明的奥秘。据此可知,辜鸿铭
A.绝对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明B.认为西方文明已经完全破产
C.看到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D.认为中国文化具有一定适用性
2022-03-02更新 | 1979次组卷 | 19卷引用:选必3第1单元(基础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