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的春伙战国时期,上接夏商周特别是西周时的礼乐文化,形成了“和而不同”的诸子百家之学,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后来的中华文化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之学中找到原初的基春论点,即文化基因汉代以后,中国历史上就逆步形成了以汉放为主仆的文化共同体之所以说总以汉放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是因为中国光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放和少故民族都为祖国的疆土的开发、建设,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做由了贡献汉放与少教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会通,构建了中华文化的家图,其中积流着民族的智思、民族的价值尺度、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自身的特性。

——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材料二   1840年以来,中国文化迈入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转型,19世纪末,从康有为到孙中山,仁人志士从西方文化体系中寻找救国良方多方努力,但均未成功;20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同样光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后,才使中国最终摆脱百年困境,走向独立富强,中国人之所以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足因为历史的实践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与此同时实践也证明了中国文化出路——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与中国固有文化体系二者结合,并不断吸纳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以使中华文化体系能与时俱进,永存活力。

——摘编自曾加荣《中国传统文化概要》

材料三   当时欧洲知识分子正被有关传说中的遥远的中国文明的许多详细的报道所强烈的吸引住……中国由于其儒家的伦理体系,为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军事才能的尊重,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如瓷器、丝绸和漆器等开始被推崇为模范的文明。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恨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文化在近代发生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2024-05-27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史》本纪中各学科的科技内容句频统计

学科频次学科频次学科频次
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0大气科学507冶金工业21
数学6海洋科学10金属工艺105
物理学0自然地理学16轻工业和手工102
化学9生物学76建筑科学194
天文学958医药卫生73水利工程339
测绘学6农业科学298交通运输28
地球物理学117矿业工程7机械23
武器122能源16

——摘编自潜伟、吕科伟《宋代科技政策的计量研究——以<宋史>本纪中记载科技内容为计量对象》

材料二:中西会通

汉代《九章算术》有部分内容总结了我国古代几何学的成果。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评价说:土地的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这些似乎都是最重要的实际问题。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与此不同的是,欧几里得所著《几何原本》从定义和公理出发,经过严密的论证,证明了所有几何学定理的正确性。

徐光启说: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先翻译。1607年,他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出版。随着更多西方数学著作被引入,大批会通性新式数学著作涌现。此类著作借用西方数学形式逻辑和公理化体系对中国传统数学进行梳理和阐释。例如《测量异同》《勾股义》《中西数学图说》等。大量数学图形、公式、定理出现在明末数学著作中。明清易代,以徐光启为代表开启的中西文化交流被中断。

——摘编自《理性的启蒙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科技思想发展管窥》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技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明末中国数学领域的“中西会通”现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礼乐文化在森秋以前一直占主流,春秋季世崩坏,周天子大权旁落。孔子作为三代文化的继往开来者,以复兴礼乐为己任,一方面“述旧”,继承三代礼乐文化; 另一方面因革损益,创立“仁学”,建立仁、礼合一学说,纳仁入礼,将三代文化提升到哲学高度。由孔子开创的儒学。不但在“轴心时代”确立了显学地位,而且在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大流中一直占据主流地位,影响十分深远。 为适应文化下移,孔子公开收徒讲学,提出 “有教无类”主张。相传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晚年修订六经,使三代文化得以流传后世。

——摘编自宋云生《论孔子对三代文化的继承与提升》

材料二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 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 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 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搞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在中华文化发展方面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文化传入欧洲的原因及其影响。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孔子提倡“仁”“为政以德”。孟子提出“仁政”“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等思想主张。而对于和的主张,西周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孟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材料二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先进的工艺、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的领先的法则”。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人们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精模。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蕴含了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中华先进传统文化又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指出500年至1500年间中国文明在哪些方面优于世界文明。
(3)根据材料二、三,评述中国元素为世界文明的转变所做的贡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