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欧洲文化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修昔底德是古希腊三大史学家之一、古典“人本史观”集大成者,在整个西方史学发展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希腊神话中包含希腊人对于“人”的观念的最初思考。公元前5世纪,智者学派代表普罗泰戈拉,初步将哲学的视角指向了“人”。古希腊杰出医者希波克拉底强调医生应更多地着眼于病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性格特征。修昔底德亲历了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和战争的残酷,他写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当代人写当代史,既没有可供参考、借鉴的前人著述,也没有留存的档案、史料,因此他奔走于希腊世界多个地区实地考察,一方面多了解、多询问,另一方面将不同目击者提供的资料进行相互印证。修昔底德在解释历史事件时,能够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入手,进行综合分析,并认为自然界自身的运动才是导致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而非神明的意志,极力地赞美人、歌颂人,才使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更加可靠,铸就了其在西方史学发展中的不朽地位。

——摘编自王旭《论修昔底德著作中的“人本史观”》

材料二   先秦是中国古代人本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以人本思想发展为线索反观该时段史书编撰的变化,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中国古代史家独特的历史见解和以人为重的史学传统。先秦史书在断限,即在选择要记载的人事内容范围上比较模糊,如《尚书》大抵记载虞夏商周之事,直至春秋战国史书在断限方面则变得比较确切。《尚书》之诸多篇目简洁却不明了,集中记叙周君主、周公、召公等少数人之言语。至春秋战国,为更有效地记载历史,以被史家所认定的人主活动的时间顺序为目,同时史家开始着重于叙事,其记载的人物数量急剧增加,并且这些人物事件的分布并不是零散的,相同人物的事件分布较为集中,使读史者能够更有效地掌握史实。《左传》时,更出现了“君子曰”的论史形式,编者可以在“君子曰”后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及评价等,这是比“春秋笔法”更为明确的以书史的方式介入现实政治的表述方式。

——摘编自蒋迪《从人本思想的发展看先秦史书编撰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修昔底德“人本史观”产生的原因,并对其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本思想影响下的先秦史书撰写演变的趋势。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史学发展的认识。
2024-05-31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东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越是远古,社会习俗就越是国家政治教化的组成部分。节日是古代统治者推行礼乐教化的工具,通过节日来与民同乐,制造欢乐祥和的气氛,是维护统治的有效方式。中国的节日基本是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进行,春节雏形是庆丰收;而清明节则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传统节日以家庭为组织进行,除夕全家守岁,清明祭祖扫墓,中秋团圆,重阳把出嫁的女儿接回。由于受我国悠久的历史影响,中国节日逐渐演变为综合性的节日,如清明节最初是单纯庆祝农事的节日,后来演变为集扫墓、祭祀、踏青于一体的节日。

——摘编自秦永洲《中国社会风俗史》

材料二   西方节日更多体现出人们的互动性、社交性、热烈情绪的发泄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有较强的娱乐性。如狂欢节是基督教“谢肉节”的世俗化称呼;情人节是纪念名叫瓦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万圣节是为了纪念教会所有圣人。西方主要以单一性的节日为主,比如情人节、万圣节、父亲节,在庆祝过程中仅以一个项目为主题。

——摘编自唐小晴《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比较分析》

材料三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等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接受。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走出去”,提升了我国文化的软实力,最终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摘编自黄美琪《中西方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内涵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节日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推动我国节日文化“走出去”的建议。
2023-07-02更新 | 65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