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春秋时期,即已出现“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的现象黄帝也被建构为“华夏”祖先。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华夏”建构谱系化,影响了魏晋时期“五胡”基于“入主中国”的政治目的而对黄帝的攀附。这样就使得“夷狄入中国而主天下”之后,不自觉地继承此前的“华夏”共同体意识。……五代之后,主导中国疆域形成的力量由“夏”转“夷”。“夷”接受“华夏-汉”的“天下”观和政治经验,模仿“中国”的国家政治体制,加以补充、丰富、扩大,“中国”开始由狭义的、单一文化定义上的“中国”,转向国土意义上的、文化多元的“中国”。“华夏”的扩大,为现代中国疆域奠定了前现代基础。

——摘编自吴启讷《族群政治型态的流变与中国历史的近代转型》

材料二   1492年之前,北美大陆生活着多样化的土著美洲人族群,使用250多种语言。16世纪初至17世纪末,西欧移民和非洲奴隶大量涌入。到1776年北美宣布独立时,形成了以欧裔白人“盎格鲁-萨克逊”文化为主流的“多族化"。一战时,大量南欧、北欧移民,甚至东欧的波兰人、俄罗斯人等为逃避战乱,不断涌入美国,打破了以西欧为主的移民格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和族裔政治行动唤起了美国族群争取“少数权利”的觉醒,到70年代,拉美裔和亚裔移民的涌入改变着以白人为主的移民结构。2010年,“多族化”结构转向拉美裔、非裔、亚裔的混合化模式,族群社区构成了独具生命力的文化群。值得关注的是,这种以族群和文化差异为基础的“多族化”发展,促就了多元文化主义观念的广泛传播,为美国族群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如今,美国“多族化”问题凸显,消解着美利坚民族的公共文化和共同价值,使美国日益陷于族群冲突和社会失序的境地。

——摘编自张飞《论美国“多族化”与族群政治的互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族群交流的特点,并简析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美国族群关系走向有何不同之处,试分析其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47年,熟习外文的林钺被聘为美国中文翻译到美国旅居一年。归国后,他将所见所闻写进了《西海纪游草》,成为“近代中国人用来测量外部世界大海的第一只贝壳”。王韬有两年多的欧洲漫游生活,又应日本友人之邀“作东瀛之游”,留下了两部纪行之书,即《漫游随录》和《扶桑游记》。18721875年,詹天佑等120名幼童赴美留学。风气一开,到海外修学旅游的人渐渐增多,其中既有公费,也有自费,至五四运动时人数达4万多人。修学旅游的目的地,按照时间的先后分别是:洋务运动时期到欧美;20世纪初多赴日本;清末民初赴美达到高潮;五四运动时期多为法国。清政府于1868年向西方国家派出了第一个正式的外交旅游团,先后游历美国、英国、法国、瑞典、丹麦、西班牙等国。清政府第一次派政府官员出国进行科技考察旅游始于1879年。在“欧游”的20多个月中,徐建寅参观、考察了80多个工厂和其他科技单位,近200项工艺、设备、管理方法,留下了一部堪称科技考察报告的《欧游杂录》。同时,徐建寅欧洲之行的另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订购铁甲”,即装甲战列舰,系当时海军的主力舰种。1887年,清政府指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对被保荐的75人进行考试,取28名,皇帝朱笔圈出12人分赴东、西两洋旅游。第一名傅云龙于18879月出游,参观游览了日本、美国、加拿大、秘鲁、巴西、古巴等国,用图和表的方式分别记述各国国纪、职官、外交、政事、文学、兵制、考工、河渠等状况。1903年张之洞等根据慈禧太后的指示,拟定了奖励政府官员出国旅游的办法,规定“游历之宗旨,以能考察其内政、外交、海陆军备、农工商各项实业,及其章程办法为要义”。

——摘编自马晓京《近代中国出境旅游活动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近代中国出境旅游活动的因素,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出境旅游活动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4世纪开始,因受匈奴人的威胁,日耳曼人开始大迁徙活动。这一活动给欧洲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3世纪罗马奴隶制危机全面爆发,奴隶、隶农的起义及其他被压迫群众的起义,连续地、反复地从根本上动摇着西罗马帝国的统治,然而帝国内部的反抗斗争却始终没有冲破帝国的防线,后来日耳曼人的入侵则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日耳曼人建立的各王国,尽管大小不等,存在时间长短不一,政权也不完备,但它们都是在摧毁罗马当地奴隶主政权后建立起来的,各王国本身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恰恰构成了建立西欧封建制所必需的因素。日耳曼人从罗马人那里没收来的土地中最好的部分都转到了贵族和王室代表人物手中,这打破了农村公社的平等原则,促进了封建大领地的形成。日耳曼人还把罗马土地上已经产生的,但又为罗马奴隶制上层建筑所束缚的隶农制发展起来,而隶农制是中世纪农奴制度的先驱。

——摘编自张淑清《日耳曼人大迁徙及其深远影响》

材料二   民国建立以来,移民活动范围在晚清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随着铁路的加快修建和铁路联运政策的推行,华北民众因战乱、饥荒等因素大量涌入东北。关内移民到达东北后,大都乘坐京奉铁路(北宁铁路)和南满铁路上的列车,经沈阳、长春,一路向北深入到达哈尔滨、绥化等地:移民进入东北后,以沈阳、长春、哈尔滨等重要城市为中心,沿铁路线向周围地区扩散。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关内移民的涌入被迫中断。东北地区除了有关内移民涌入,此外,还有俄国移民的自北至南流入,日本、朝鲜移民的自东到西流入,三者实际上共同构成了东北移民的整体流入。

——摘编自亓冠华《论民国初期东北关内移民的流动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日耳曼人大迁徙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东北移民的流动趋势。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古代日耳曼人大迁徙和民国初期东北移民活动中所得到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农具的定型和配套过程基本是在宋代完成的。宋代,人们已懂得“土壤气脉,其类不一,美恶不同,治之个有宜也”。淳化年间“凡州县旷土,许民请佃为永业”,大大促进了土地开垦。宋神宗元丰年间粮食总产量为85313954880斤,以一亿人计,人均粮食就达到约853斤(谷)/年。在宋代,“主户之于客户,皆齐民乎”。客户有条件也可以“徙乡易主”。宋神宗年间,已是“二纪以来,不闻街鼓之声了"。到南宋时在旧城外兴起了“沿江数万家,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的南市。杂货工匠,以至杂作人夫,道士僧人,罗立会聚,候人请唤。竹木作料,亦有铺席,砖瓦泥匠,随手即就。

——摘编自徐红《宋代经济型流动人口探析》

材料二   农村移民殖边这种古老的迁移方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了大规模的运用,而农村向城市的移民主要发生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沿海、沿江及铁路沿线地区。“1910年代都市人口增加是与那个时期中民族工业扩大相对应的"。东南沿海农村人口的海外流动是与华北人口的关外流动遥相呼应的又一迁移巨流,华人农村人口流向海外分布广泛,西欧、美洲、东亚各处,而以南洋最多。借助于近代化交通工具,迁移的速度和频率大大加快,如关外移民在20世纪后的骤增与该时期交通事业的发展有重大关系。自北洋军阀时期以来,战争加深了对农村经济的破坏,军阀加速了对农村的盘夺。在国家政权现代化进程加快使相当部分乡绅退出乡村领导地位,流向城市另觅出路。再加上连年自然灾害使得农村更加荒芜与凄惨,因而出现更多的流民、游民。

——摘编自徐德莉《近代化视角下的中国农村人口流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经济型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的特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一直到明清时期才越走越宽,呈现大规模的迁徙潮。从汉朝到明清时期,每当新老政权交替之时,不堪战乱的百姓与没落的权贵的一部分会移居海外。“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因此凭借着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特别是闽广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有资料记载,鸦片战争之前下南洋经商谋生的华人就已有150万人之多。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接受纷至沓来的不平等条约,此时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出现了马来西亚联邦给予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等优惠措施以吸引华工的现象。“下南洋”的华人与华侨或工或商,胼手胝足,打下了华人的一片天地。

——摘编自高荣伟《下南洋: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人口大迁徙》

材料二   19世纪,欧洲农业在机械化的普及下,农业人口迅速减少,资本主义农场的发展又使得越来越多的雇工丧失生计;工业领域中,伴随着捣毁机器的“卢德运动”、英国宪章运动的接续发生,许多工人逐渐感到失望与厌倦。为了缓和人口激增等矛盾,诸国政府也纷纷废除了限制移民的规章,因此人口外流趋势加强。而同时期的美国,农业上大量国土有待开发,加之工业革命席卷各个产业,大型工厂纷纷建立,使得美国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大大增加。1863年,国会通过了《鼓励移民法》,林肯总统和国务卿等也发声呼吁美国驻欧洲官员宣传美国的高工资,以此吸引欧洲的科研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士。

——摘编自王喆《19世纪西欧人口赴美移民的历史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下南洋”现象的特点,并分析推动“下南洋”现象出现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西欧赴美移民的原因,并指出与鸦片战争后华人“下南洋”的不同点。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在全世界瓜分殖民地,大规模开辟种植园,修建铁路、公路和运河,开采矿山,这些均需要大量劳动力。与此同时,黑奴贸易被禁更加剧了劳动力的匮乏。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允许华工出国。此后的数十年间,多达500万华工出国,其中相当部分定居国外,成为此时中国海外移民的主力。这些出国的华工有90%来自广东、福建两省。除部分移民从事商业活动外,多数华工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深受殖民者的剥削。

——摘编自许玮琳《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原因》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大陆出现了新的海外移民高潮,移民输出地从南方扩展到北方,甚至历来较少移民海外的东北地区也出现了移民。移民的目的地遍及全球,但往往以发达国家为首选。除务工人员之外,留学生移民、技术移民以及投资移民也异军突起。19782012年,留学移民有200多万人。21世纪以来,中国的海外投资迅速增长,由此也带动了投资移民的增加。

——摘编自庄国土《全球化时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新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发展的趋势及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