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北部边疆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秦始皇首先对新开拓的河南地“徙谪戌(戍)以充之”,又迁内地三万户到北河、榆中等地实边垦殖,拜爵一级。移民迁入后,“服习以成,勿令迁徙”,“具田器、免罪、免赋役、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等优惠政策。到武帝时,大规模移民实边,不断加强边防防备,把北部边疆地区纳入统一国家一体化发展的轨道。

——摘编自刘太祥《秦汉北部边防建设》

材料二   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华北和华东等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文教事业遭到日军严重破坏。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发表迁都重庆宣言,宣布“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移驻重庆,以四川地区作为抗战大后方,”东部的工厂企业和文教机关团体纷纷西迁,大批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乃至官绅为了不做亡国奴,毅然背井离乡,向西部大后方迁徙,形成一次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人口迁移大潮,迁移总数有1000余万人。

——摘编自吴丽华等《抗战初期人口西迁大潮》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现了持续且规模庞大的“民工潮”。据算,1987年,中国人口迁移规模超过3000万,到2000年,超过9300万,并呈现继续增长的态势。“民工潮”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摘鳊自刘洪彪等《民工潮促进农村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移民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战时期人口西迁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民工潮”出现的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00-1930年的移民

自1902年清朝正式批准山西巡抚岑春煊关于开垦蒙地的奏请起,蒙地放垦工作“由暗转明”,禁垦蒙地的政策被放弃,“走西口”也成为北方各省百姓光明正大的选择。而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之后,东三省移民活动也进入了全面开放时期,“闯关东”的人们从此摆脱了政治的束缚。……民国政府继承了清末鼓励移民实边的政策,推出一系列招垦及鼓励移民的法规条例,东三省地区依然是当时移民政务的重点,所制定的相关章程条例有:《国有荒地承垦条例》《边荒承垦条例》《黑龙江清丈兼招垦章程》《吉林全省放荒规则》《绥远清理地亩章程》《辽宁移民垦荒大纲》《奉天试办山荒章程》等。以张作霖、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地方政府进而提出了《移民与开发计划》,并为此设置了移民局及东北招垦委员,这些积极的招垦措施对于移民运动无疑会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材料二1931-1945年的移民

1937年全面战争爆发后,众多沿海居民,大批民族工业企业与高校大量迁往内地,因而很短的时间内以重庆市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成为中国政治中心地带与人口高密集区。就东北地区而言,日本官方在强制阻止中国汉族移民迁往东北地区的同时,按步骤地实施了蓄谋已久的移民侵略计划,即所谓“国策移民”。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提出了20年间向中国东北移住日本农民100万户、500万人的总体计划,之后大批日本开拓民迁入东北地区,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

材料三1960-1979年移民

1960年开始,中国经济与社会面临严峻的困难,于是出现了一种重要的移民类型便是以精简城镇人口为目的的移民运动。在60年代,在当时复杂的国际斗争背景之下,中共中央提出了“三线”的建设规划(即沿海为一线,中部为一线,西北与西南为一线),重点加强西北与西南地区建设。而为了加强这些相对边远地区的发展,重要的举措之一便是调入大量来自东部省区的干部、技术人才、职工及其家属。从1968年其由“上山下乡运动”引发的人口迁徙影响更为广泛,但出于强烈的政策性干预与时代局限,其最终的移民成果相当有限。

以上材料均选自安介生、葛剑雄《20世纪中国移民史的阶段性特征》(有删减)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近代史上移民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这两个阶段移民的不同影响。

(2)依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近现代史上移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白银流向图

1400年到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15—19世纪世界及部分地区人口变化简表(单位:百万)

时间地区中国印度欧洲非洲哈拉以南拉丁美洲全球
1400年7074526036425
1600年1101458910410545
1800年330180629219900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15—18世纪世界白银的流向及其原因进行说明和解释。
(2)阅读材料二,指出世界及部分地区人口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期间的耕地面积有了很大的增加,据学者推算,宋代的最高垦田数大约是7.2亿亩。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经过唐后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开发,农田水利有了很大的发展,耕作水平也有了显著进步。宋太宗时,开始在南方水稻区扩种麦豆类作物,同时在江淮之间推广水稻,以充分利用地力,防止水旱灾害的影响。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长江下游和淮河流域大早,真宗下令从福建运送三万斛早熟耐旱的占城稻种,到受早地区推广;并在宫中试种,让百官了解新品种的效益。…吴越国旧地元丰年间的户数与唐朝开元时相比,增长率是相当高的,其与江南各州的户数分别是开元时的138%和325%。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全盘学习苏联,反对避孕和节育,一定程度上顺应了人口补偿性增长的需要……由第一次全国人口调查登记结果公报显示的数据可知,195363024时,我国的人口数量为58260万人,不到四年就比新中国成立时估计的“四万万七千五百万”多出一亿多。这一数字一经公布,就引起了舆论界的哗然,要求节制生育的呼声远比二三十年代更为强烈,因为这当中融入子越来越多的来自人民大众的声音。政务院在19538月要求卫生部推行帮助群众节育的运动。19552月,卫生部报送了《关于节制生育问题向党中央的报告》。同年31日,中央做出批示:“节制生育是关系广大人民生活的一项重大政策性的问题。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国家、家庭和新生一代的利益,我们党是赞成适当地节制生育的。”

——摘编自李文《再谈毛泽东与计划生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江南地区户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