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海开埠后,逐渐成为各国冒险家的乐园,最多有来自58个国籍的移民。最初闯荡上海滩的以男性单身移民为主,到1910年男女比例差距大大缩小。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束和伦敦、孟买的金融风潮的发生,外国移民数量也随之陷入低迷。随着上海对外贸易的发展,租界人口又增长起来。租界的人口密度远高于华界,法租界的人口密度更高。外国移民创办的学校首开现代教育之风气,还凭借报纸刊物的发行、出版机构的建设、广播电台的宣传等手段,由浅入深地在上海传播新的思想观念。作为一个中西文化交汇的移民城市,上海的宗教文化显示出十分复杂和丰富的局面,由西方天主教、基督教作为示范,宗教积极参与社会慈善事业。现代体育运动、休闲公园也跟随外国移民的步伐而来。在上海华人的努力下,乐园最终向华人开放。

——摘编自张晓慧《近代外国移民与上海城市文化的发展(1843~1937)》

(1)根据材料,归纳近代上海外国移民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近代外国移民对上海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结束后,印度尼西亚和(南美)苏里南大量人口移居荷兰。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到70年代初,荷兰从地中海沿岸国家输入大量劳工,随后劳工移民的家属也涌入荷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难民及其他类型寻求庇护者成为荷兰移民的重要部分。至此,荷兰的人口结构发生重大改变,大量外来移民的存在,尤其大量穆斯林人口的存在,给荷兰社会带来了新问题,如移民少数族群与荷兰本土人群在就业与教育上的差距较大。1994年,荷兰《少数族群平等就业促进法》开始实施。公司和商户必须登记员工的族群背景,并出台相应措施推动其更多地雇佣少数族群员工。1999年,荷兰政府强调劳动力市场在阻止和克服种族主义方面的作用。2000年,荷兰社会事务部开始对就业市场上可能存在的种族歧视行为进行监控。荷兰政府还要求公共服务遵循“操作规范”,克服种族歧视。这些做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移民群体参与社会活动和分享发展成果。

——摘编自高原《荷兰人民的民族构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阶段概述20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大量移民涌入荷兰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分析移民浪潮对荷兰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90年代以来,荷兰应对移民问题的历史经验。
2023-10-12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5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面是部分史料中关于唐朝时期汉族人民向边疆地区迁移的记载。

史料一

贞观初,唐太宗指出:“自隋季道消,天下沦丧,衣冠之族,疆场之人,或寄命诸戎,或见拘寇手。”。

史料二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突厥颉利部抄掠汾(治今山西汾阳市)、潞(治今山西长治市)二州,“取男女五千”。同年,唐朝从高丽索回隋军战俘1万余人,还有大量的战俘因已定居高丽而未返回。

史料三

开元后,唐军制发生变化,如幽州北榆关(今河北抚宁区东)的戍兵,便“常自耕食,惟衣絮岁给幽州,久之皆有田宅,养子孙,以坚守为己利”。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三卷:隋唐五代时期》

材料二   拉丁美洲曾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移入地之一,也是近代人口流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可谓是典型的“种族大熔炉”。15世纪末以来,拉丁美洲出现过四波大规模的国际移民潮。第一波国际移民潮在西班牙、葡萄牙在拉美的殖民扩张时期,移民主体为欧洲大陆的白种人;第二波国际移民潮在16—19世纪初的奴隶贸易时期,移民主体为非洲黑人;第三波国际移民潮在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中期的“大移民”时期,移民主体为南欧的自由移民和少部分亚洲移民;第四波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向外移民时期,出现了“重返欧洲”或“重返亚洲”等“回流”现象。

——摘编自杜娟《拉美外来移民史研究的重要性、方法和路径——兼论亚裔移民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时期汉族人民向边疆地区迁移的主要类型及其相似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拉丁美洲前三波大规模国际移民潮出现的国际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外历史上大规模移民的文化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至19世纪,全球人口分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殖民主义使得欧洲人作为水手、军人、农民、商人、僧侣以及行政人员迁居海外。至1760年,欧洲移居美国的人口仅为160万,之后,移民速度有所加快,整个18世纪,就有约150万英国人移居“新大陆”。欧洲人口大量外迁的同时,大量的非洲黑人被贩卖至美洲。据估计,到达美洲的黑人数量16世纪为90万,17世纪为275万,18世纪为700万。这期间,同时也发生了欧亚人口向南往太平洋岛屿的迁移。

——摘编自方英义《国际人口迁移后果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在外人叩关的隆隆炮声中,大量华工走向世界。清政府放弃了以往对东北的封禁政策,关内外大规模的区域性人口流动以空前的速度进行。从中国近代农村人口迁移的发展顺序看,20世纪之前,人口迁移的数量较少。在此之后,人口迁移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突破。以上海为例,1870年有工人4908人,20世纪初达到14000人。据北京农商部调查,19141918年平均每年有400万农户约2000万农村人口离村,占全国农村人口的6%。另据调查,1931年无锡洛社镇离村率为21%,河北盐山为13.5%,山东费县高达60%。同时,在县内、省内、省际三个迁移方向中,省际迁移的比重最大。

——摘编自官玉松《略论中国近代农村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性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世纪末至19世纪世界人口迁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023-08-28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一中三校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欧美之间开辟了新航线。当时欧亚两洲的商贸发达,但对于西欧、北欧的国家来说,亚洲无疑是千里之遥,而美洲、非洲则近得多。于是,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开始殖民扩张,他们在美洲创建种植园,开发金银矿,由于需要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在利润的驱使下,殖民者将贪婪的目光投向未开化的非洲大陆。这一时期,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地主要是尚待开发的“处女地”,随着商贸的扩大,欧洲国家资本积累的需要,全球国际性的人口迁移进入高潮期。两次世界大战阻滞了正常的国际人口迁移,然而战争一结束,国际人口迁移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重新划定国家边界,使东欧各国都有人口互相迁入迁出;在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原来的殖民者被迫遣返人口回国。美洲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大批欧洲人从殖民地返回故里,欧洲战后较快的经济发展,减轻了人口压力,使人口迁出也日益减少。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欧洲移民减少,拉丁美洲成为迁入地的主要来源地。20世纪70年代后,亚洲移民人数超过了欧洲。

——摘编自王蓉蓉《近代与现代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变化特点》

材料二   在当今世界,国际移民在国家、地区以及全球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较之由发达国家提供的官方援助,移民寄回家的资金成为更加重要的收入来源,同时,他们重返故土时还带回了新的技术、经验和人脉。在某些国家,很多经济领域以及公共服务行业对移民劳动力的依赖程度已经相当高。据世界银行统计,全世界的汇款从1995年的1020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约2320亿美元,增加了一倍以上。往发展中国家的数额在全球汇款中所占的比例也有所增加,从1995年的57%(580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72%(1670亿美元)。根据教育部《2009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统计,从1978年到2008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39.15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38.91万人。据国际移民组织2001年的保守估计,全世界1.5亿国际移民中,大约有4000万属于非法移民。

——摘编自杨恕《人口迁移:全球化进程中的"双刃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16世纪世界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并说明相比于前者,两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全球化进程中人口迁移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尽管美国建立初期制定过针对外来移民的严峻法律,但美国政府一直鼓励接纳外来移民。截至19世纪中叶,有1000多万人移居美国,其中绝大部分来自欧洲;来自亚洲的移民数量很少;来自非洲的移民多属非自愿的移民。随着外来移民的增多,联邦政府开始承担管理移民的工作,宣布只有国会才有权处理移民问题。国会于1882年通过“排华法案”,规定禁止华工入境十年,并禁止华侨入籍。1907年,美国与日本达成“君子协定”,禁止日本劳工进入美国;1911年,国会通过对移民进行“文化测验”的法律。

美国移民政策出现有限的松动始于1943年美国废除“排华法案”……国会于1965年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移民和国籍法”,按国籍(不按民族和种族)确定移民份额,并规定从1968年开始实施全球限额制度,每年限额29万人,其中东半球17万人,西半球12万人。但美国公民和合法外侨在海外直系亲属获准入境者不列入限额;该法还规定对美国所需要的专业人员和政治难民给予特别考虑和优先考虑。

——摘编自丁则民《美国建国以来移民政策的发展变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移民政策发展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外来移民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持续数十年的长期战乱造成了四川人口的锐减。战乱之中,瘟疫流行,内江瘟疫大作,人皆徙散,数百里无烟。加上饥馑频仍,大早大饥大疫,人自相食,存者万分之一。清初四川人口的锐减,不但造成了四川经济文化惊人的萧条,给四川居民的心理上造成极大的压力,而且对于清政府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四川历来是天府之国,为全国重要的产粮区,是中央政府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区之一,同时四川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历代必争、必守之地。清前期大规模的移民实川运动,揭幕于康熙年间,一直持续到乾隆时期,长达1个世纪。移民入川的人口,据统计,仅以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四川总人口为基数,直接入川的移民就达100多万人,大大超过了四川的土著人口。

——摘编自赖悦《清代移民与四川经济文化的变迁》

材料二   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宅地法》,规定凡年满21岁的美国公民或宣布愿做美国公民的人,只需交纳10美元手续费就可获得不超过160英亩的土地。在开发西部中,美国首先大力发展铁路,先后修成5条平行的东西大干线和若干南北干线。到1890年,美国已拥有全世界铁路总里程的三分之一,铁路线将全美各州的主要城市乡村联结起来。美国东北部和五大湖地区的征税就高于南部、西部和山地诸州等经济落后地区,为鼓励资本向欠发达地区流动,联邦政府扩大州和地方政府的税收豁免权。联邦政府还实行灵活的金融,援助欠发达地区的资金首先投向教育和培训事业,联邦政府的教育支出主要拨给欠发达地区。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政府加强了对西部开发的管理工作,先后成立了地区再开发署和经济开发署等专门机构,并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律文件,这些法律使落后地区的援助和开发有了稳定可靠的保障。

——摘编自张深溪《美国开发西部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前期大规模的移民实川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前期大规模移民实体运动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开发西部采取的主要措施。
2022-01-0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模拟卷(五)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