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18世纪末以来,饮茶之风深入俄罗斯社会。与中国饮茶时的儒雅重礼之风有所不同,俄罗斯人往往通过饮茶补充热量,比如放糖、蜂蜜等甜料,有的人干脆将饮茶作为三餐中的一餐。这反映出(     
A.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发展B.茶文化重塑俄罗斯社会
C.文化传播中的本土化趋势D.文化传播具有时代特色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服饰本身所承载的文化符号性意义,“丝绸之路”上的服饰交融是各地区、各民族文明交融的集中体现。从中国的长纤维丝绸纺织品到改良的吐蕃“撒答剌欺锦”,再到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吐蕃贵族袍服。从综合了中国、中亚、西亚多个地域术与艺术的织金锦“纳石失”,到元代贵族的最尊贵的礼服(质孙服)。我们可以看到,“丝绸之路”不仅有丝绸织物的传输和流通,还有以服饰为载体的更纵深的技术和艺术、物质和文化的交融。

——刘瑜《以服饰为视角的“丝绸之路”文化交融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初,世界政治经济都在大踏步前进,与此同时,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女装也应运而生。保罗·波烈无疑是这个时期最受关注的变革者。他设计了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宽松女外套,又借鉴了东方剪裁手法推出“自由”装,还设计了杂糅了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这些设计不再刻意去强调女性的曲线美,而是将服装设计为直线,以人为本,将女性从紧身胸衣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波烈服装的成功是文化融合的产物,却又使得文化的融会贯通更加的深入。

——凌玲《浅析东方元素对保罗·波烈服装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服饰变化与文化交流”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3 . 19世纪中期,博览会在中国般译作“赛奇会”、“炫奇会”等含有“奇技淫巧”之意的名称;从19世纪90年代起,朝野对博览会的经济功能愈加重视,博览会一词开始被更多地译为“赛会”。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西学东渐的深入B.洋务运动的开展
C.民族工业的繁荣D.民族危机的加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