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在绘制献给万历皇帝的《坤舆万国全图》时,选择了欧洲人惯用的本初子午线以西170度的经线作为地图的中轴线,让中国贴近地图的中间。利玛窦对此的解释是“他们(中国人)深信他们的国家就在它(世界)的中央”。这说明
A.利玛窦所绘地图存在科学性错误
B.西方先进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受阻
C.西学东渐进程体现出一定曲折性
D.西方传教士引领明清新思想潮流
2 . 清末使用的新教科书里有“社会”一词。小学生知道有“人”、有“家”、有“国”,却不能理解“非国非家”的“社会”一词,老师以过去演戏、救火一类的“会”和“社”来解释,反复讲了一礼拜还是没讲通。这一现象表明近代中国(     
A.思想解放历程的艰难B.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C.教育近代化尚未开启D.废除科举势在必行
3 . 咖啡馆的历史,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

1652年,伦敦出现了英国第一家咖啡馆,到清朝中叶,咖啡开始进入中国。鸦片战争前,清朝闭关锁国,只留广州一个通商口岸,在广州居留的洋商找不到咖啡馆,只能自己开店。大约在1836年前后,就在今天广州十三行服装批发市场附近,丹麦人开了一家咖啡馆,那是广州的第一家咖啡馆,也是中国的第一家咖啡馆。不过敢进这家咖啡馆的华人一个也没有,因为官府严禁国民沾染洋人的生活习气。鸦片战争后,上海设立租界,一个犹太人在英租界开起咖啡馆。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加,帮洋商打理生意的华人买办数量暴增,他们模仿着洋老板的生活方式,成为中国第一批喝咖啡的人群。进入民国后,西风进一步东渐,留洋读书成为时髦,接触咖啡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在洋人、买办和归国留学生的影响下,咖啡生意在广州、上海、天津、汉口、北京等大城市日渐兴盛起来,老北京的大碗茶还在,但已经不再独霸天下。


结合近代中国咖啡馆的变化,论证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要求选取至少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证,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