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0 道试题
1 . 有学者认为,来自亚洲腹地的蒙古人征服的规模无与伦比……亚洲和大部分欧洲的政治组织都变换了,许多地区的人民被灭绝或四散,永远改变了其种族特征;世界主要宗教的分布和力量也发生了变化;同时,横越欧亚大陆的道路由一个政权所控制,旅行变得安全了。这反映了蒙古西征(     
A.改变了欧亚社会的发展进程B.破坏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
C.促进了基督教向东广泛传播D.推动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
2022-12-23更新 | 538次组卷 | 9卷引用:浙江省南太湖霅书汇2023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据营卢塔克所记,有七十个以上的希腊文明的中心城市,都是亚历山大在他十二年的征战中建立的。希腊的神庙、剧场、艺术、文学和商业以及希腊的殖民者遍布帝国各处。希腊科学和文化的胜利,比之马其顿方阵的成功更为持久。材料意在强调(     
A.亚历山大帝国疆域极其辽阔B.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文明传播
C.希腊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D.亚历山大建立了众多城市
3 . 公元前333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与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在叙利亚北部伊苏斯决战,最终灭亡波斯,入侵印度,使希腊文化随之东传。这体现的古代文明扩展方式是(     
A.组织移民B.文化传播C.经济交流D.武力扩张
4 . 东西方文化以多种途径进行着交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把古代中国与中亚、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来中国学者对此历史概念做了如下解释:

丝绸之路:以古代中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中国西运的货物以丝绸制品影响最大,故得名。通过丝绸之路,古代亚欧国家和人民互通有无,友好往来。

材料二   3世纪,中国书籍传到日本。《旧唐书》记载“开元初又遣使来朝”,“所得锡赉(指钱币)”则“尽市文籍”。遣唐使的使命不尽相同,但购书一直是其主要任务。随着宋明之际民间贸易往来的增加,大量中文图书输往日本。


材料三   起步就生机勃勃的希腊文化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在汲取古代东方尤其是埃及和西亚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形成的一种多元开放型文化。……远在爱琴文明时期,克里特就凭借其有利的地理位置成为地中海区域的商贸中心。公元前8世纪开始,由于古希腊本土人口过剩,耕地不足,希腊开始大规模向海外殖民。它直接加强了希腊人与东方古国的联系。在希波战争中,波斯军队充当了东方文化向希腊传播的主力。亚历山大东征时,把一些印度人带回希腊,使希腊更多地了解到印度哲学。……到东方游历成为一时的社会风气,许多著名的学者、文人外出汲取了大量先进的古代东方文化,促进了希腊文化的繁荣。

——摘编自解晓毅《古希腊文化的东方之源》


(1)根据所学,指出丝绸之路开辟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列举除丝绸之路外,古代欧亚大陆上其他的重要商路。
(2)有学者发现,在史料中几乎没有找到遣唐使大量进口丝绸的记录,主张将唐代中国与日本等东亚国家之间的交通道路另行命名。请你依据材料二为此交通道路拟一个名称。并参照材料一进行解释。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古希腊文化的特点及古代东方文化对希腊文化的影响途径。结合所学,简述亚历山大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文化策略。
2022-12-04更新 | 17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奉化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罗塞塔石碑铭文(如下图)是公元前196年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发布的一篇敕令,用古埃及语圣书体文字(古埃及祭司使用)、世俗体文字(古埃及平民使用)和古希腊文字3种文字对照书写。后人根据碑上的古希腊文识读出上述两种古埃及文字。据此,罗塞塔石碑(     

A.是研究古代埃及历史和文化的口述史料B.证实了碑上铭文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C.体现了希腊化时代地中海地区的文明交流D.反映了拜占庭帝国征服古埃及的历史史实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34年入侵波斯,历经10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从亚历山大远征罗马最终征服托密勒埃及之间大约300年被祢为“希腊化时代”。下列不能体现希腊化时代文化特征的是(     
A.托密勒埃及统治者戴上了法老的王冠B.安条克和帕加马成为新的文化中心
C.被征服地区的学者们研究《荷马史诗》D.象形文字文物代表那尔迈调色板
2022-12-01更新 | 342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亚历山大远征后,在西亚、中亚以及印度部分地区,希腊语几乎成了通用语。如今在中亚、印度等地,发掘出大量具有希腊风格的工艺品并刻有希腊文的铭文。这(     
A.证明了希腊化时代的真实性B.体现了亚洲文化遭到破坏
C.说明了印度是希腊的殖民地D.反映了希腊的手工业发达
8 . 十字军东征期间,新的词汇不断随着东征队伍加入到欧洲的语言里,如cotton(棉)、muslin(平纹细布)、divan(沙发床)等。欧洲人还带回许多新奇的纺织品、食物和香料等。据此可知,这场战争(     
A.推动欧洲语言的发展B.加速了基督教的传播
C.丰富欧洲人民的生活D.提升欧洲制造业水平
2022-10-23更新 | 465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远征后的头一个世纪,借鉴几乎是单向的:东方向希腊学习。这时征服者的自信还没衰退,希腊本土的社会活力还衰而未竭,希腊移民涌向东方,带来了他们风格独特的生活方式。希腊化城市中上流社会不管是何种出身、何种文化背景都希望被视为标准的希腊人,他们全盘模仿希腊生活方式。然而,正是在希腊、东方文化交流表面上一边倒的时代,希腊本土的社会结构逐渐被东方早已流行的模式所同化。

——摘编自陈恒《从希腊化文化的传播看全球化之起源》

材料二 蒙古人自身有两个根本因素决定了他们所创建的帝国必然终会衰落。首先,他们的数量不足以服众,因而容易受其属下外族臣民的影响;其次,他们的文化过于原始,难以帮助他们处理与比他们更超前的臣民之间的关系。蒙古人,恰如普希金所说,是“没有亚里士多德和代数学的阿拉伯人”,这也就是说他们一旦离开了马背,或者说是脱离了他们游牧民族战无不胜的形象,他们就暴露出了他们落后、野蛮、易受同化的本来面目。而且这时候,他们与阿拉伯人的不同之处当然就不仅仅在于他们没有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最重要的是,蒙古人缺少阿拉伯人所拥有的特殊宗教和语言令他们所有的臣民接受并形成一个普遍的共同点以促进帝国的团结统一性。阿拉伯人的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甚至传播到了许多未被他们征服的地区,其影响力可想而知。无奈文明不及阿拉伯人那么先进的蒙古人不但无法采用宗教和语言来同化他们的人民,蒙古大汗旗下各个汗国的可汗反而还主动接纳了他们所统治的外族人民的语言、文化和宗教,因此也使蒙古人作为征服者的至高地位受到了严重的质疑,成就旷古绝今的蒙古帝国于是就这样毁在了蒙古游牧民族的缺乏文明根基上。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从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角度比较亚历山大远征和蒙古西征的异同。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反映了哪些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一般规律。
2022-10-07更新 | 322次组卷 | 5卷引用: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选必3-高中历史统编版新课同步练习
10 . 在西征时,随蒙古军队西至欧洲的有蒙古人、汉人和其他民族的人。与此同时,也有因战争而东迁的不同民族的人,这种迁徙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是残酷的。这种“被迫”的迁徙客观上(     
A.使西方国家依附于蒙古B.埋下了帝国分裂的隐患
C.导致阿拉伯帝国的衰落D.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