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1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唐代宗始设枢密使,“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据此可知,当时的枢密使(     
A.主要负责军事事务B.类似皇帝秘书机构
C.地位在中书省之上D.下属机构较为完备
2023-04-07更新 | 1954次组卷 | 22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励志班)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体国经野

材料一   《史记·夏本纪》写道:“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学者董作宾认为,殷墟卜辞中的侯、伯、子、男诸称谓在殷商时期皆可为诸侯的爵称,商代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分封制度,这与西周推行的分封制度是相同的。

材料二   作为周室屏藩的诸侯,是经过周天子的册封而后成立的。分封制度下的诸侯国是一种通过人为的途径组织起来的兼具邦国规模与周朝地方组织双重性质的共同体,不同于过去那种由古代氏族部落各自分蘖繁衍而形成的族邦组织。那些在夏商时期构成当时“天下万邦”政治格局的所谓“邦”、所谓“国”,都不是夏商王朝人为分封的结果,而是早已存立于世的地方组织。

——摘编自沈长云《论殷周之际的社会变革》

材料三   汉唐地方层级都发生过从二级向三级的转换,二级制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中央直接管理地区过多,负担较重,于是增设州等层级,协助中央对地方的监督、管理。但增设的层级,往往容易变成实际的一级行政区,引发割据问题。

宋代的统治者发展了“虚三级”的体制,即路、州、县三级。路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长官,与州牧、藩镇节度使不同,路一级由帅、漕、宪、仓四司共同构成,地方事务一分为四;在州之上,不存在单一的行政区划,比如这个州的帅司、漕司、宪司是属于某一路的,而它的仓司属于另一路,这虽然容易造成管理的复杂和混乱,但是不容易导致地方长官权力过于集中;州可以不通过路直接向中央奏事。宋代地方制度的设计,体现了“防弊”与“分权”的原则,使宋代的地方政府虽是三级制,但没有造成东汉末、唐后期地方割据的情况。

——摘编自叶炜《中国古代史十四讲》


(1)辨析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分封”概念的不同。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从地方与中央关系的角度,分析宋代的路与汉代的州、唐代藩镇的异同。
3 . 左图为清初江南省,赋税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而每期科考,有“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一说。康熙五年(右图)把江南省划分为江苏布政司和安徽布政司。这一划分主要是为了(     
A.提高地方行政效率B.控制江南财政税收
C.防范地方威胁中央D.促进科举地域公平
2023-04-06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南校区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清代学者储大文说:“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该学者意在强调元朝行省制(     
A.导致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B.促使南方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C.改变了山川形便的区划原则D.改变了宋代以来州郡的困弱
2023-04-06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南校区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西汉时期,尚书仅是九卿少府的属官,“掌通章奏而已”,地位较低。东汉建立后,尚书演变为尚书台,三公和大将军只有经过皇帝恩准,加“录尚书事”头衔,方可参与中枢决策,否则也只能“备员而已”。这表明汉代(     
A.中枢机构发生异化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行政体制分权成熟D.宰相决策权力丧失
2023-04-06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南校区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北宋时期,不少官员秉持着“天下事当与天下共之,非人主所可得私也”的思想,以至于出现了“(君主)亲贤礼下,大臣有赐坐之仪、造膝之请。谏官有入阁议事,对仗读弹文之典”的“君臣共治”的局面。这反映出北宋(     
A.官僚政治开始走向成熟B.士大夫政治具有较大影响力
C.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D.崇文抑武政策导致君权式微
2023-04-05更新 | 285次组卷 | 7卷引用:吉林省延边州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7 . 据《新唐书》记载:“唐兴,高祖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又置都督府以治之。”都督对府内所属各州刺史有考核、监察之权。在各州刺史处理具体政务的基础上,由都督决策定夺后汇总上报中央。据此可知,唐初设立都督府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地方治理的有效性B.扩大地方政府的自主权
C.缓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
8 . 东汉建立后,仍以三公为丞相,但掌管内廷文书的尚书机构扩大,正式称尚书台。时人伸长统说,丞相职权"曩者任之重而责之轻,今者任之轻而责之重"。这反映出当时( )
A.丞相职权范围的扩大B.君权对相权的抑制
C.中枢决策程序的变化D.注重提高行政效率
2023-04-05更新 | 169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4月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9 . 张帆教授认为:“在元朝,行省实质上是中书省的下属,但从统领路府州县的角度以及官名、儒秩等侧面来看,行省与中书省又具有某种“平等”关系,行省的设置并未覆盖全部路府州县,"腹里"仍由中书省直辖"。这折射出行省制度具有(     
A.因俗而治的鲜明特点B.中央政府派出机构的属性
C.大而不专的制度优势D.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
2023-04-05更新 | 658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2023届高三4月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10 . 629年,唐太宗建立新的修史组织史馆负责编纂前代历史,还建立了编纂本朝历史纪录的新制度,唐朝是编纂本朝诸帝“实录”的第一个王朝,唐太宗在位时曾发生皇帝与史臣之间关于实录内容不同意见的摩擦。这表明(     
A.官方修史从唐朝开始B.史馆修史不受皇帝干预
C.官修史书可信度不高D.官方纪录存在歪曲可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