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政府向外国派遣公费留学生始于1872年。1871年,曾国藩、李鸿章的《挑选幼童前赴泰西肄业章程》规定,根据回国毕业生各人所长“分别奏赏顶带官阶差事”。1899年,总理衙门提出,对毕业回华得有文凭之各类学生,由总理衙门或各省督抚考试,以“评定优劣,量材委用”,在此尚未规定授予科名。1901年,清廷要求对于学成得有优等凭照回国者,统一组织考试,并分别给子各项出身奖励。1904年,清廷学务处拟订第一份留学毕业生考试章程《奏定考验出洋毕业生章程》,并于1905年举办第一届考试。该考试将学成考试和入官考试分开,学部举办的是学成考试,只授科名(如进士出身、举人出身等),不授官职,须再通过廷试(入官考试),才能授予实官,廷试仿照旧式科举办法举行。学成考试均须先行预试(甄录试),预试平均成绩不满50分,不得参加正场考试。当时,学部针对留学生中的旁听生、插班生等现象,指出“存取巧,论其成绩,既与本科正班生有别,又非预备进入本科,似非国家遣生求学之意。”

——摘编自荆月新《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的机制创新及其局限》

材料二   清末留学生考试的部分情况

预试

正场考试

廷试

年份

参加人数

合格人数

时间

合格人数

届数

录取人数

1908

178

127

1905〜1911

1 388

4

824

1909

383

235

1910

721

560

1911

587

526

——摘编自谢青《略论清末民初留学毕业生考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废科举。

1905年清政府发布谕令,废除科举制度,在社会各界引起不同凡响。

材料一   翰林院侍讲学士恽毓鼎等上书《请拟改企学章程折》指出,停废科举后,“不特成效难期,且恐贻害甚大”,昔日科举三年一举乡会试,寒酸易于进身,国家不致有乏才之叹;然而兴学堂后,学生学成,入官之期限渺不可期。无出路可求,真是到了“人才中绝,儒士沉伦”的地步。

材料二   《朱峙三日记》中记载,“今日科举已成历史上陈迹矣。许多醉心科举之人,有痛哭者矣。”“以后各县专办学堂,以为培植人才之地,可望吾国富强矣。”“(停废科举)驱之日本留学,或欧美留学,朝夕聚谈,得见夙未见之禁书,知华夷界限甚明,而革命思想愈炽。”(朱峙三原本清末旧式知识分子,废除科举后,积极转变,考取师范学堂,后投身辛亥革命宣传工作)

材料三   废科举后,《万国公报》刊载在华传教士林乐知文章《中国教育之前途》,林乐知直率地指出:“停废科举一事,直取汉唐以后腐败全国之根株,而一朝断绝之,其影响之大,于将来中国前途当有可惊可骇之奇效。”


辨析和考证上述史料,据此分析清末废科举产生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3年,自由党首相委派商业部秘书诺斯科特和财政部助理秘书屈威廉一起调查英国官吏任用情况。第二年,诺斯科特和屈威廉提出了:“关于常任文官组织的报告。”即“诺斯科特—屈威廉报告”。在该报告中,诺斯科特和屈威廉严厉的指责现行官场上的任人唯亲等不合理现象。他们尖锐地指出:在英国,很多官员进入政府工作是凭借个人关系而非个人才能。他们多数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只想不冒风险,过得舒服,这种局面不利于国家的发展。提议对英国当时的文官制度进行大规模的改革,以建立一种以人的才能为标准的文官制度。

——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材料二   在维新派倡导的政治改革中,官制改革是其核心。他们认为,官制之大弊是清王朝腐朽统治的“致病之由”。革新政治,“宜变法律官制为先”。他们对旧官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认为旧官制有以下几方面的弊端:其一,冗员充斥,一事不举;其二,卖官鬻爵,贿赂公行;其三,守旧昏情,愚昧无知;其四,循资按格,扼杀人才。具体表现在,人浮于事,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低下。维新派指出:“天下大弊在于官多”,“中国举国几半冗员也。”在这种制度下,官无专事、事无专责,“皆饱食以待升转。终日无所事,既不读书,又不办事”。机构繁杂,职责不清,以致一件事分由几个机关办理,互相牵制推诿,形成往复呈咨,无人负责的局面和因循苟且、腐败昏的作风。

——摘编自胡建华《戊戌维新中的官制改革》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诺斯科特、屈威廉与维新派在选官方面的相似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选官制度变革的主要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