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1983年,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的通知》,要求各省市都要选调一批优秀大学毕业生在基层进行重点培养,以便择优将他们选拔到适当领导岗位。从此,“选调生”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干部人事制度。这说明(     
A.新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开始建立B.干部录用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
C.选调生是国家干部的主要来源D.国家重视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
2 . 2005年《公务员法》的颁布在法律上确定了公务员聘任制,在聘任制人员适用范围、聘任方式、管理办法、纠纷解决机制上作出了明确规定。聘任制公务员依据合同进行管理,打破了公务员队伍只进不出的僵化局面。这一做法(     
A.有效避免了腐败现象的发生B.完善了基层干部选拔制度
C.利于公务员队伍水平的提高D.加强了对干部队伍的监管
3 . 据调查,解放之初的农村村干部多是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多是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新时期选拔大学生当村干部成为新动向。这些变化说明(     
A.农村干部能力水平不断提升B.社会需求影响农村干部任用
C.经济地位决定农村干部身份D.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
4 . 2015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布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宣布将5类干部新加入“问责”行列(下图所示)。该规定的颁布体现了(     
   
A.干部选用注重实际从政能力B.公务员队伍专业化加速
C.干部管理的民主化进程加快D.中共强化党内监督力度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周的统治基础是内外贵族的联合,重要的辅助大臣都由宗亲贵族担任。官员世袭作为古老的选官方式,并未随社会进步销声匿迹,汉代“任子”、唐宋“恩荫”、清代“荫典”均为其遗存。汉代以察举、征辟选官,荐举选拔标准有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然而,举荐者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凭意志取人成为定式,举荐者与被举荐者之间往往体现为官宦之亲、门生故吏等特殊关系。隋唐五代的科举选官,受选地域由城市趋向广大乡村,受选者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受选对象数量日渐增多。同时,限制条件也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如唐代的任用标准增加了身、言、书、判等条件。隋唐以后,科举考试选官逐渐成为主流的官员选拔方式。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近代西方国家参考和借鉴中国科举制度,制定了近代文官考试选拔制度。西方文官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文官政治中立,不参与党派活动,文官自身更不能组织党派或政治组织,使政府工作在政党轮流执政时可以稳定运行。文官考试重视公平公正、人人平等原则,重视业务素质与能力,还制定不同职务的具体选拔标准。

晚清选官制度,虽模仿西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这一切本质上都是为了满足皇权统治需要,而不是整个社会需要。在官员选拔中,满族贵族始终保持特权地位。中国自古就是儒家思想与教育体系和选官制度合而为一,晚清时期儒家经典依然是选官考试的主要内容。

——摘编自张靖《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与近代西方在文官选拔上的差异。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官员选拔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2022-08-08更新 | 1180次组卷 | 20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文革”期间,干部选拔任用以对阶级斗争的态度为依据,“派管干部”取代了“党管干部”。不少地方违反组织原则大搞“突击入党”“突击提干”。这些做法
A.引发错误思想的泛滥B.损害社会秩序的稳定
C.制约干部队伍的流动D.表明干部培养的停滞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