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的法制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如图。图中的变动趋势反映了我国(     
A.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稳步推进B.人民群众法律意识有待提高
C.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向前迈进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2023-09-25更新 | 114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11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材料二   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加快。20173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2020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的治国方略及举措。(培育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推动形成统一的民法典的意义。(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2023-09-24更新 | 39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在结构上进行了调整。这一调整的意义在于(     
A.确认了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成果B.体现国家机构是人民授权的结果
C.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D.社会主义民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2023-09-07更新 | 514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顶级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02
4 . 在编纂《民法典》过程中,我国立法机关广泛地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多次派员深入调研;还通过网络收到100多万条意见和建议。但已颁布的《民法典》仍存在未充分确认商事关系的特殊性,难以满足社会的商法制度需求等问题。这从侧面反映了(     
A.广大民众法律知识滞后B.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曲折性
C.国家立法程序仍需完善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2023-09-06更新 | 887次组卷 | 20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后,农村民众对该法产生了很多误解,如说婚姻法是“离婚法”“妇女法”,认为离婚妇女“不正经”等。对此,中央发出了关于贯彻婚姻法的指示,规定1953年3月为贯彻婚姻法运动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宣传、检查、执行婚姻法的运动。可以推知,这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A.彻底颠覆了封建的伦理秩序B.推动依法治国进程不断发展
C.加快男女政治权利平等实现D.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如表是“五四宪法”与“八二宪法”的章节顺序比较简表。两者章节顺序的变化说明我国(     
章节顺序“五四宪法”“八二宪法”
第一—章总纲总纲
第二章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国家机构
第四章国旗、国徽、酋都国旗、国徽、首都
A.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B.建成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C.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D.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如表为两部宪法目录(部分)。其变化说明(     
1954年宪法序言1982年宪法序言
第一章总纲第一章总纲
第二章国家机构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33条一第56条
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85条一第103条第三章国家机构
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
A.人民民主法律保障加强B.改革开放取得初步成就
C.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形成D.基层民主制度逐步完善
8 . 司法发展

材料一   宋太宗曾说:“法律之书,甚资致理。”他在科举中设置明法科来改变文人的知识结构,宋神宗时期进一步对已及第士人增设官试以选拔法律素养较高者。宋代司法独具特色的是“鞠谳分司”,即“审”与“判”两分,终审机构承唐制为大理寺、审刑院、御史台,审判中分差官录问、法司检断制。在传统人证外,物证和书证普遍使用,凸显了浓厚的集体参与、集体负责的色彩。宋代主张慎刑,因此将财产继承、商事纠纷等与刑事加以区分处理,针对重大犯罪事件和普通且频发的地产纠纷、交易契约纠纷等划归不同的处理机构,后者仍遵循传统的“欲合情,欲息讼,必当酌其法之中者而行之”的理念。

——摘编自张俊杰《人文主义理念下宋代司法中的理性与经验》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董必武对旧司法人员进行改造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国家本质改变了,法律也改变了。”在司法改革运动中,对旧司法人员机械地搬弄诉讼程序,就案办案,不关心政治;主观臆断、坐堂问案;漠视群众利益等审判方式与作风加以批判,并提出了要搞清“什么是人民司法”这一本质任务。为彻底摆脱传统人治,不断推进司法的理性化运作,在完善从中央到地方的司法监察体系的改革中,着重关注司法公正与司法标准统一的构建,同时对个案权威与价值判断进行结合,做好“法与情”的兼顾。

——摘编自丁勤亮《建国初期的司法改革运动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司法实践中“理性”的表现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宋代司法的“理性”,新中国成立初期司法理性化的发展,并简析其意义。
2023-06-1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新中国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了根据地与解放区社会改造的核心实践,并将之推向全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就是195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前者是人的解放,后者是土地的解放。这表明建国初期法制建设的特征是(     
A.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和成就B.开始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实践
C.以宪法为基础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D.以苏联为师的基本法典起草
2023-06-10更新 | 719次组卷 | 8卷引用: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8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修改“八二宪法”,将第十条第四款“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修改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A.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成B.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C.政治制度体系初步确立D.法制建设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