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下图为1971年发掘的陕西乾县乾陵章怀太子墓墓道东壁壁画。该壁画清晰描绘了唐朝官员正在接待东罗马、新罗使节与代表少数民族使者。关于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瓦剌等地方政权
B.接待外来宾客的机构主要有鸿胪寺、四夷馆等
C.唐王朝以和亲手段笼络吐蕃、契丹、回纥政权
D.在西北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进行管理
2 . 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各民族进入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的历史时期。读如图,有关这一时期相应序号所示地区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A.①—设置榷场进行茶马交易B.②—册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C.③—敕封僧俗领袖为“王”“法王”D.④—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
3 . 对峙如宋辽夏金,都被称为“桃花石”。“桃花石”即“中国”的意思。如《长春真人西游记》中,汉人被称为“桃花石”。在《突厥语大词典》词条里,回鹘人被称为“塔特·桃花石”,直译就是中国回鹘人。由此可以推断(     
A.少数民族政权正不断汉化B.中原政权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C.各政权开启了同一化进程D.民族共同体意识正不断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与正统的儒家天下观并不完全相同,以唐太宗为代表的唐朝皇帝提倡包容性,认为所有民族最终都将纳入中国,他们的帝国理想既包括中国人,也包括游牧民族,异域外来者也可以融合。上述主要反映出盛唐(     
A.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B.民族交融的空前加强
C.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D.包容开放的时代精神
6 . 西夏黑水城遗址出土的西夏文医方主要源于《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中医典籍。《太平圣惠方》为宋朝官修方书,《圣济总录》是北宋太医院编纂的医学全书。这表明当时(     
A.中医药在西北边疆普遍流行B.西夏社会全面接受了中原文化
C.西夏实现了本民族的封建化D.西北地区与内地交流较为深入
7 . 历代汉族统治者奉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而唐太宗说“夷狄亦人耳,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反映了(     
A.民族歧视观念消除B.多元开放的外交理念
C.尊崇儒学以德治国D.民族大一统意识增强
2023-08-09更新 | 246次组卷 | 18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上(唐太宗)谓长孙无忌曰:“贞观之初,上书者皆云:人主当独运威权,不可委之臣下。又云:宜震耀威武,征讨四夷。唯魏征劝朕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唐太宗最终采纳了魏征的建议,体现在(     
A.三征葛尔丹B.击败东突厥
C.设安西都护府D.和亲吐蕃赞普
9 . 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置羁縻州,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这一措施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和平,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这一制度的内涵是(     
A.因俗而治B.承认藩属关系C.开发边疆D.淡化民族偏见
10 .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隋唐的民族政策表现得较为开明。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唐的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对边疆民族采取的和亲政策次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还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事务,并可世袭,相对松散的羁縻方式却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把边疆与内地的整体联系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从疆域“大一统”进入政治“大一统”,并在边疆民族地区形成了持续稳定、统一的政治局面。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辩”的内容,将之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较成功地解决了两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


——整理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边疆民族治理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大一统”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清朝辽阔疆域的历史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