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 道试题
1 . 羁縻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治理边疆少数民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用以维系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自西汉以来,羁縻制度经历了边郡制、羁縻府州与册封制、土司制度三个阶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西汉把边疆地区新设的郡称为边郡或初郡,这些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地区,中原王朝通过战争或其他方式占领了这些地区后,以当地少数民族或部落地域为郡的范围,并保持原住民的各项政治、社会习俗。当地少数民族原有的部落和人民都由当地的土官管理,不上缴赋税,只是向政府交纳一些土供,以此向中央政府表示在政治上的臣服。

唐朝建立之后,打败了在北方称霸半个世纪的突厥汗国,疆域空前扩大。唐朝统治者总结前代的经验,采取了“偃武修文”的方针,以通使、和亲、册封、设羁縻州府等手段为主,武力威慑为辅的策略,对边疆各少数民族地区和政权进行招抚,从而达到“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目的。

元朝统一全国后,将以前半独立或独立的边疆少数民族政权逐个取消,同时又在一些边疆地区实行有别于内地的土司制度,其中除最高一级的宣慰使为流官,由中央政府任命外,其他的官署都是土官,由地方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土司所管辖的境域,实行自治,朝廷不干预其内部事务,不征赋税。但土司有朝贡的义务,“或三年一朝,或每年朝贡”,给皇帝贡献土特产品。土司的袭替必须由朝廷册命。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王朝实行羁縻制度的目的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羁縻制度产生的作用。
(3)古代封建王朝治理边疆少数民族的制度对当今有何启示?
2021-11-16更新 | 270次组卷 | 5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