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黄淮流域“华夏”人口的增多,原来的“华夷之辨”的血缘标准逐渐被地缘标准替代,并最终形成了以文化水平高低为区分标准,从而使得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农耕社会与血缘观念相对淡薄的游牧社会之间的人为界限随之加强。在“华夷之辨”演化的过程中,随着民族交往的频繁,“华夷严防”逐渐被打破,“天下一家”观念在进一步形成。孔子以“礼”区分中国和四夷,并认为两者可以互相转换。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民族观,认为中国任何一个民族只要修德,具有才能,都可以成为统治民族,统治中华成为圣王正统。司马迁发挥了“华夷同源”“天下一统”的思想,《史记·五帝本纪》体现的华夷同宗同源的统一观念,对中华民族形成及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中国历史上的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之间的华夷之辨并没有随着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而消失,而是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后期的清朝。

——摘编自徐洁《论清前期“中国”认同与实践》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一词被广泛应用,更加强化了民族认同意识。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华民族”一词不仅在中国学术界流行,中华民族自觉民族实体也被中国政治界、教育界、外国学者等认同,普遍运用其来强调中国的文明和中国人的特性。

1914年,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一文中写道:“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一种朝气蓬勃的精神,是一种不朽的民族灵魂。”诚然,辛亥革命建立了共和民主的新制度,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开辟了中国历史上实现民族交融、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新阶段。随着中华民族意涵的正式确立,中华民族的构建为中国各民族普遍认同,中国人民拥有了真正的国家观念、民族观念,为中华民族奠定了真实、合理、永久的稳固共同体基础。它不仅正确地反映了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民族利益、共同的历史使命,也为中国的发展和抗击外来势力对中国的侵夺凝聚了强大的制衡力量。

——摘编自王萍、杨敏《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认同及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民族认同的发展表现,并分析推动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后民族认同的新内涵,并简析其影响。
2023-08-16更新 | 163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清代在内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和东北地区等地设置特别行政区,采取和内地不同的行政管理办法,例如对内蒙实行盟旗制度,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这里特别行政区的设置(     
A.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B.进一步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
C.解决了少数民族的叛乱问题D.极大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2022-11-17更新 | 659次组卷 | 47卷引用: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达标检测卷(A)
3 . 热河以北,清初并无汉人,到乾隆四十九年,汉民增加到五十五万人,到道光五年,增加八十八万人,长城沿边已经形成蒙汉杂处的半农半牧区,甚至出现了“开垦地亩较多牧场较少”的新格局。这一变化反映了
A.精耕细作技术传播到边疆B.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C.经济重心呈现北移的趋势D.游牧经济趋于衰亡
2021-02-12更新 | 421次组卷 | 18卷引用:河南、河北九师联盟高三2020年3月在线公益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4 . 辽夏金元时期,中华民族交融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元朝把黄河流域的女真族和契丹族也称为“汉人”
B.蒙古族、回族的形成
C.汉语成为各族人民通用的交流工具
D.民族矛盾的消失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有史籍在介绍中国古代“某机构”的前身时说,“朝廷立总制院,管领佛教僧徒及吐蕃境内事务,仍以帝师”八思巴统领之。”题中的“某机构”指的是
A.秦朝的典客制B.宋代的枢密院
C.清朝的理藩院D.元代的宣政院
6 . 从1414年到1438年,被称之为传说中的瑞兽“麒麟”的长颈鹿七次以纳贡的名义进献给明朝皇帝,其中两次是通过“市”即买卖获取的,但明朝官员仍将其列入“朝贡之物”,皇帝们仍是厚加赏赐,文武百官也纷纷稽首称贺。这反映了明朝统治者
A.希望通过朝贡贸易扩大对外交流B.向远夷国家宣扬国威耀威于域外
C.借此强调政权的权威性和合法性D.需要满足对异域奇珍异宝的需求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宋时期,在鄂西民族地区推行和完备的羁縻政策,到宋、元交替时期,逐步发展为土司制度。土司制度既是集历代王朝治理经验之大成,也是在宋代羁縻政策的基础上直接发展而来的。土司制度其意义在于羁縻勿绝,承认各个少数民族世袭首领的地位,给予官衔,以实行间接统治。元代土司制度弊病甚多,对内残暴属民,对中央不服,骚扰接壤汉民,土司之间也不断发生战争,为此明清统治者大多主张改土归流,即在条件成熟的地方,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尤其是康乾盛世时候,国力强大,中央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加强对少数民族管理。

——《中国羁縻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归纳土司制度的特点,并分析该制度有何弊端。
(2)根据材料,分析指出明清改土归流有何意义。
8 . 下图是乾隆皇帝纪念渥巴锡率部东归的碑文拓片和颁发给土尔扈特与和硕特部的大印。这体现了


A.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B.中外文化不断交融
C.民族团结和平等的民族政策D.乾隆帝的浪漫情怀
2020-09-08更新 | 444次组卷 | 13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对地方特别是少数民族区域的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蜀志》记载,秦灭六国,“徙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以致“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秦政权奉行法治,以严刑峻法而见称于史。少数民族伤了人,按情节轻重论处,杀人犯了死罪,可以用货、钱赎免。《巴志》记载,“复夷人顷田不租,十妻不算”。其意为一户可免交一项田的租税,虽有十个妻子也不纳口算。

——摘编自《从<华阳国志>看秦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材料二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主要防范诸蒙古部落的叛乱,派驻许多蒙古骑兵团在河南江北行省、云南行省、四川行省来进行军事控制,而东南是天下财赋重地,设置行省是为了搜刮财富进统治者囊中。秦汉唐宋以来,中国政区都以“山川形便”为惯例划分,常以大江、大河作为政区的边界,元朝则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元朝以五事(即“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息、赋税平”),作为对地方官的考核标准。

——摘编自《元朝行省制度及其渊源略论》

材料三布达拉宫由吐蕃时的藏王宫殿演化成后世达赖喇嘛驻憩的宫院,不仅继承了吐蕃的建筑传统,而且吸收了佛殿的建筑艺术”……一座建筑的艺术感染力,离不开它所处的环境和族群关系。宫殿寺庙建筑和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取法自然、依山舒展、建筑上下错落,前后参差,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层次……艺术上的时比随处可见,白宫、红宫和金殿、金塔的质感对比,华贵与朴实,细腻与粗拙,人工与自然的汁比,强化了布达拉宫的崇高,也给人们带来了艺术上的愉悦。

——《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朝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行省制有哪些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为了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还采用了哪些举措。
(3)综合上述材料,有两种认识可供讨论:
①“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述唐太宗、康熙帝和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藏族地区民族团结方面的实践。
②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艺术角度说明布达拉宫“为人类建筑历史增添了独特的色彩”,并指出白宫的功用。
2020高二·浙江·专题练习
10 . 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对地方实施了有效管理。忽必烈即位后封八思巴为国师,后又加号帝师大宝法王,以帝师领院事,设院使等官。该“院”指的是
A.宣政院B.中书省C.枢密院D.理藩院
2020-01-07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新东方】2019新中心五地068高中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