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1930年海牙会议,英美等海洋强国坚持领海3海里宽度,便于军舰和商船自由游弋;1960年联合国第二次海洋法会议,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主张长海里的领海宽度,美英等国反对;经过发展中国家的争取,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在1982年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目前已获152个国家批准,美国至今未批准。这说明(     
A.英美彻底丧失海上霸权地位B.国际法的实施仍存在局限性
C.发展中国家维护联合国权威D.美苏两极格局威胁世界和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劳特派特指出:“《非战公约》没有规定对违反公约的权威断定,没有规定集体执行该公约义务的办法,这项办法至少要做到减轻有中立规则的严格性,使法律破坏者蒙受不利:没有在公约中明文规定公约各签字国之间的争端应提交有约束力的解决义务。”该学者意在强调《非战公约》(     
A.存在先天不足B.缺乏广泛代表性
C.并非真正实施D.实行集体决策权
3 . 下图是40多个国家在1907年第二次和平会议上签署的协议。由此可见当时的国际社会旨在(     
《关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
《关于战争开始公约》
《陆战法规与惯例公约》
《关于战争开始时敌国商船地位之公约》
《关于商船改充军舰之公约》
《敷设自动水雷公约》
《海战时中立国权利义务条约》

A.建立规范以尽量减少战争伤害B.努力建构完善的集体安全体制
C.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D.力图实现势力均衡以确保欧洲的和平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年来,国际法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国际法主体持续增加并日渐多元,国际法客体也不断扩大,一批国际法新分支陆续形成。国家权利义务范围也并行扩展;另一方面,国际法体系“从主权优先到人权优先”、“从同意导向到强制导向”以及“从整体性到分散性”的转变日趋明显。中国与战后国际法体系的互动始终是双向的,在国际法体系对中国的发展与崛起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中国也以自身的能力和方式塑造着国际法体系。…中国推动国际法体系发展的具体路径应当是,通过从融入到参与、从主动到主导,最终实现从规则的“接受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身份转变。逐步引导改变不合时宜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推动构建新的国际法体系,在增进人类福祉的同时,有力维护中国自身的国家利益

材料二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强调,“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依法处理涉外经济、社会事务,增强我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中国应当在变动的国际法体系和国际秩序中努力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不再以“旁观者”而是以“融入者”的身份参与国际事务,积极面对以前可能并不需要直面的问题。应当重视构建新的国际法体系,把中国的合理权益和主张上升为新的国际法规则,将中国价值、法治观念和法律思想注入新的国际法体系。与此同时,在关注国际法理论和实践的过程中,中国国际法学者也应当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形成一套成热的、能够体现中国特色和增进中国诉求的国际法理论体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盛红生《战后国际法体系演变与中国角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国际法发展中中国做法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