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了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上,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两汉魏晋时期采取编户和乡里制等措施,实行编户齐民,加强户籍管理。西汉时,“乡间居民十里为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啬夫和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循禁贼盗”。东汉时,“里有里魁,民有什伍,善恶以告”,“里魁掌一里百家,什主十家,以相检察,民有善事恶事,以告监官”。北魏时实行三长制,“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长取乡人强谨者”。政府严禁民众自由迁徙,规定未经乡亭批准、结清赋税,不得迁徙更籍,违者受罚。这样,基层组织无形中有了控制农民迁徙自由的权力。

——摘编自江立华《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及其特点》

材料二科举制度确立以后,门第等级观念被打破,平民阶层可以通过科举考试的途径跨入官户阶层,获得了一条较为宽广的入仕途径,从而改变命运、改变身份,实现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垂直流动。户籍制度在身份规定上的弹性,使得平民阶层中的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入仕,但是又在户籍管理规定上做出了种种限制。因此,户籍制度与科举制度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贯应举之制始自唐朝。开元十九年(731年)敕:“诸州贡举皆于本贯籍分明者,然后依例不得于所附贯便求申送。如有此色,所由州县即使催科,不得递相容许。”宋代予以继承和发展,科举制中的户籍要求贯穿科举的全过程,形成了科举户籍制,它成为户籍制度与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姜婷婷《宋代户籍制度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魏晋时期户籍管理的目的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户籍制度产生的原因并对其进行评价。
2024-01-07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靖远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秦汉以来“客”是佃客、浮客、依附民的代名词,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客皆注家籍”,将“客”的户籍附在主家的户籍上,由县令主持,并呈报州郡核准。这一举措(     
A.加速门阀政治的形成B.反映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C.有利于抑制地方豪强D.说明社会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3 . 唐玄宗对僧尼进行检括,仅开元二年被勒令还俗的便有一万两千余人,还下令不得再新建佛寺,到开元十二年,朝廷户口增加八十余万。这些做法(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维护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C.推动唐朝进入全盛时期D.促使商品经济走向繁荣
2023-08-09更新 | 136次组卷 | 3卷引用:甘肃省临夏州广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相比唐朝,宋朝的户籍制度不再将民众区分为“良民”与“贱民”,而是根据居住地的不同,将民户划分为“坊郭户”与“乡村户”;又根据有无地产划分为“主户”与“客户”,而按宋朝立法,“客户”要退佃离开,地主是不可以阻挠的。这一变化(     
A.说明中央集权趋于弱化B.表明政府鼓励民众迁移
C.体现了宋朝户口管理的开放性D.说明宋朝消除了贫富贵贱观念
2023-01-16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历史记载,西汉户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个类别。其中一般平民籍又分为 “大家”“中家”“小家”三个等级。西汉这样划分户籍的主要目的是(     
A.实施重农抑商的政策B.划分明确的阶级地位
C.提供赋税征收的依据D.抑制地主阶级多吞多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据历史记载,西汉户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个类别。其中一般平民籍又分为 “大家”“中家”“小家”三个等级。西汉这样划分户籍的主要目的是
A.配合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B.划分明确的阶级地位
C.提供赋税征收的依据D.抑制地主阶级多吞多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