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古代货币文化与经济影响。

材料一   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货币等级与海外流布情况。

朝代货币等级外流货币种类流通范围
战国普通货币一化币、明刀、明化币、布币朝鲜半岛、日本南部
秦汉杰出货币半两、五铢、大泉五十、小泉直一、货泉越南、蒙古、日本
高贵货币开元通宝、乾元通宝、五代十国钱高句丽、新罗、百济、琉球、日本等国
顶级货币开元通宝、乾元通宝、宋钱(92%)远东、东南亚、西亚、埃及、东非及地中海东岸五十余个国家
杰出货币铜钱、纸币元帝国统治疆域范围内及周边
被渗透货币明朝所铸铜钱少,流通中多为前朝旧币;白银大量流入日本及东南亚一些国家
被渗透货币与明朝类似,白银流入,地位提升

——摘编自张亚光、王倩倩(中国货币国际化的历史经验——丝绸之路的启示}

注:美国经济学家科恩(Cohen)把货币间竞争的非对称性和不同的权威关系描述为“货币金字塔”。他把国际货币分为7个等级:顶级货币、高贵货币杰出货币、普通货币、被渗透货币、准货币、伪货币。

材料二   在中原王朝统治强盛时期,货币外流的数量和范围要远大于战乱分裂时期。两宋时期虽然政治上受少数民族政权的压制,但商品货币经济发达,铸币量大,铸造质量高,宋钱在东亚地区甚至取代当地货币成为流通的主货币。元朝由于当时版图辽阔,海路丝绸之路畅通,纸币流通范围很广,有些国家甚至仿造自己的纸币。而中国铜钱形制统一,币值较为稳定,因此能在海外长期流通且深受欢迎,有些国家为获得更多中国货币,千方百计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关系,扩大贸易,甚至部分国家为满足国内贸易的货币需求,将中国钱币当作商品,大量运往东亚。唐宋时期因铜钱大量外流引起钱荒,朝廷多次颁布法令禁钱外流。

——摘编自李宝庆、梁思远《中国古代货币流出海外情况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货币海外流布的特点。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货币外流的原因及影响。
2022-05-24更新 | 30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华大新高考联盟名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押题卷历史试题
2 . 西汉货币制度的演变

材料 公元前186年,汉政府初次实行自己铸钱,同时明令禁止民间私铸。公元前175年,政府再次允许私铸,但附加一些限制。文帝和景帝时期,吴王刘鼻以铸铜和铸钱的方法来增大他已有的可观的财富。在公元前144年间,政府再次专控铸钱,私铸成为处死的大罪。在整个这一时期,伪钱大量增加,普遍的作法是取钱的边缘制造假钱。公元前120年,政府废止四铢钱改用三铢钱,并刻上实际重量而不用虚假的半两字样,假半两钱不再使用。就在同时,又创制了一些新的高面值货币,一种是钞票,是用白鹿皮作的,用来征集岁入,其它三种是银锡合铸。一年以后,又废止三铢钱改用五铢钱,重量也和面值相符,这是中国的标准铜钱,沿用到唐初。汉代铸钱,起初由中央政府和郡同铸,使钱的周边隆起以防止取铜。不幸的是各郡铸的五铢钱质量不好而且分量轻,伪造五铢钱和银币的事连续发生。由于以上情况,公元前113年,由隶属于水衡都尉的上林三官专管铸币,水衡都尉和少府共同负责皇帝宫廷的财政。这样,铸钱和以此获利成为朝廷的独有特权。铸币制度从公元前113年到前汉末,一直保持稳定。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1)根据材料,归纳西汉币制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的币制变化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印证了中国走向世界具有强劲的内部驱动力,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直接影响了白银作为国际通用结算货币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明代中国的国际地位》

材料二   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后由于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到16世纪中叶,明政府停发宝钞,并正式确立了白银的官方合法地位。但明朝银矿稀缺,国内开采的白银不足以应付政府开支。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等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货币制度的变化,并分析促进明清时期白银成为国际贸易通用结算货币的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白银货币化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初年铸有“洪武通宝”钱。1375年明朝发行大明宝钞作为法定货币,大明宝钞分六种面额:1贯、500文、400文、300文、200文、100文。大明宝钞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纸币,高30厘米、宽20厘米。当时纸币质量较差,用不了多长时间有的就烂了,且明朝的纸币只发行,不回收,这使得流通的纸币种类越来越多,泛滥成灾,最后被弃而不用。1567年,隆庆皇帝即位后开放了海禁。由此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最显著的一点是,世界上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根据历史学者的估算,在1540年至1644年的100余年间,平均每年约有75吨白银从日本流入中国,总计有7500吨左右。

——摘编自(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中国货币制度极为混乱,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国民政府在内外交困下被迫改革,于193511月公布了法币改革命。第一,放弃银本位。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的收付只能使用法币,不能使用银币。这割断了中国货币与白银的直接联系。第二,发行货币趋于集中统一。国民政府规定,以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行的钞票为法币,其他银行发行的钞票限期兑换中央银行钞票。这种发行集中、货币统一的趋向是符合各国货币发展规律的。但是,国民政府后来利用发行权的集中,加强金融垄断,实行通货膨胀政策,搜刮民财。第三,白银收归国有,实行“汇兑本位”制。第四,效法英美,采取货币贬值的办法,增加货币流通量,使物价回升,刺激工商业的发展。到19376月底,物价的普遍回升刺激农工商各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出现繁荣的景象。

——摘编自《国民政府法币改革中的外汇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货币发展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时期推行法币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货币推动着经济发展,又影响政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 221 年,秦统一六国,废除六国旧币,不准以龟贝、珠玉、银锡之类充当货币,并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秦朝的统一货币有两种:黄金为上 币,用镒(二十两)作单位;铜质圆钱是下币,用半两作单位,即“半两钱”。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公元前 4 世纪左右,罗马开始官铸钱币。原始的铜钱重 1 罗马磅, 其余铜钱则为 1 磅的倍数或分数。银币最初只是罗马人为了意大利南部的军事和 商业需要而铸造的,价值达 2 个达拉克姆。公元前 269 年,罗马实行新的货币制度。这种新的货币体系包括银币(第那流斯)和铜币(阿斯),一个银币值 10 个铜币。

——摘自《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三十年代初,中国白银被西方列强大量抢购,经济形势日益恶化。同 期,日本企图形成日满华经济区,以推进华北的分离。为此国民政府于 1935 年11 月颁布《法币政策实施法》及《兑换法币办法》, 设立专门委员会,办理法币发行等事宜。规定一切款项概以法币为限,禁止白银流通。……法币的发行一举 结束了千百年来货币发行与流通的混乱状态,实现了中国币制的统一。相对于旧的货币体系和制度,能更深、更广、更多层面地发挥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这也是现代经济的特征之一。并且形成民族国家经济共同体,在金融方面完成了对日 作战的准备,为“增强抗战能力之最大因素”。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1937 年,法币发行总额不过 14 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已达 5 千亿 元;到 1947 年 4 月,发行额又增至 16 万亿元以上;1948 年,法币发行额竟达 660 万亿元以上,等于 1937 年的 47 万倍,物价上涨了 3492 万倍,法币彻底崩溃。

——摘编自姚会元《中国货币银行》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古罗马和秦朝货币的共同之处。
(2)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的原因和主要措施,分析国民政府法币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考古发掘中发现的一组中国古钱币。


图1:铸行于西域古龟兹国的一种通用货币,发现地在今新疆库车一带。一面有汉文篆体“五铢”、一面有龟兹文字,或“五铢”汉字与龟兹文字同铸于一面,又称为“汉龟二体五铢”钱。

图2:考古人员在新疆北庭故城的外城墙南门遗址发现。实际重量不再以锱、铢、两的二十四进制计量,开始以厘、分、钱、两的十进制去计量,起用这种新衡制,换算便利。

图3:近代以来在南海和国外很多国家、地区不断有永乐通宝的大宗发现。钱面文字“永乐通宝”四字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从右而左直读,其文字笔画清秀,制作上铸工精湛,整齐划一,钱文秀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货币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1、图2、图3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具有的史料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