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瘟疫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留下了不少相关的记载,也逐步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疫病应对经验。西汉元始二年,青州发生严重的蝗灾,由蝗灾而次生瘟疫,官府“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并向死者发放殡葬费。唐代大和六年,南方发生水旱之灾,继以疾疫,文宗专门下“拯恤疾疫诏”,称“其疫未定处,并委长吏差官巡抚,量给医药,询问救疗之术,各加拯济”。清初,出于对感染天花的恐惧,对于可能罹患天花的人进行了强制驱逐和隔离,并设置了“查痘章京”一职。明清政府还利用民间乡贤开展了各种疫病救疗活动,包括:施送医药、刊刻散发医方、利用宗族义庄或行业公所等组织开展制度化的救治和创设医药局等专门的慈善机构进行疫病救治等。

——摘编自余新忠《中国传统疫病应对成效探略》

材料二   1944年元旦刚过,延安周边出现严重的传染病疫情。毛泽东提出:“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作用都是要治好病。能把娃娃养大,把生病的人治好,中医我们奖励,西医我们也奖励。”1952年春,华北各地疫病相继发生并蔓延。毛泽东立即批示周总理:“似宜通令全国各地普遍注意疫情,有疫者治疫,无疫者防疫,并将华北防治时疫文件转发各地参考,请酌办。”毛泽东历来认为,“把卫生工作看作孤立的一项工作是不对的”,“卫生运动不是一个人的事,要大家来做”,“一切卫生医药人员都要振作起来,与党委、群众组成三结合,显示自己的能力”。毛泽东深知一遇天灾人祸就是难以承受之重,必须“保证不饿死一个人,不冻死一个人”,“此问题解决的好坏,对各方面影响甚大”。所以,在安排救灾时,他总是强调要“认真地进行对于灾民的救济工作”。

——摘编自“求是网”《疫病防治这场战争,毛泽东是这么打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疫病防治的特点,并简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毛泽东的防疫思想。
2022-05-03更新 | 192次组卷 | 3卷引用:5月29日——材料概括类主观题型练-2022年高考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宋史·五行志》中记载,在整个两宋时期,发生在江南地区的疫病大概有29次。南宋152年间,平均每五年就出现一次,其中有26次发生在江南地区。杭州取代汴京成为宋朝的首都以后,也成为新的流行性疾病的多发区,苏轼曾评价杭州的流行病指出,“杭(州),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从时间的分布上看,从1142一1190年的48年中共发生13次传染病流行,平均每4年一次;1195—1211年的16年中发生了9次,平均每2年就有一次瘟疫。两宋尤其是南宋时期传染性疾病大多发生在夏秋之际,23次有明确月份的记载,其中有15次疫情是发生在这个季节,约占65%。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南方大疫,两浙贫富皆病,死者约十之五六”,“浙西路死者五十余万人”。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浙西大疫流行,平江府以北的河流中“流尸无算”。

——摘编自尹娜《两宋时期江南的瘟疫与社会控制》

材料二   流行病的灾难,促进了医学卫生的各种研究和观察,为近代卫生学的发展铺平了路。以1845年中英《上海土地章程》的颁布为起点和标志,公共租界开始了其公共卫生建设的进程。此外,工部局还颁布了一些法令法规,以使公共卫生管理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上海洋泾浜北首西国租界田地章程后附规例》第42条涉及到沟渠、建造房屋、街道清洁、挑除垃圾污秽、查视地方污秽、查视房屋污秽等内容;1901年工部局起草《公共卫生细则》,以实行传染病的强迫性通知和传染病人的强迫性隔离。20世纪20—30年代上海华界的公共卫生事业,不论在组织、体制、法制还是关于传染病的现代防疫措施上,均已达到了相对完善的水平。服务体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布局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政府通过计划手段进行管理,确保医疗

——摘编自刘雪芹《近代上海的瘟疫和社会》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20多年里,通过政府的统一规划、组织和大力投入,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全国绝大部分人口在发生疾病风险时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费用保障。全国绝大多数居民都能够得到最低限度的医疗卫生服务,确保了医疗卫生服务在全国范围的公平供给。

——摘编自牟海林《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公平取向及其实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疫情发生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特点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