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1873年,为防止霍乱、鼠疫、天花等传入沿海口岸,上海与厦门的海关当局先后制定了检疫章程,并任命卫生官员,仿效西方国家实施检疫措施。这一时期的检疫,因由海关办理,通称“海关检疫”,海关医官绝大多数由教会医院的医生兼任。这表明
A.国外传染病现象十分严重B.中国近代卫生事业得到发展
C.通商口岸有利于西学传播D.中国近代海关殖民现象严重
2020-10-21更新 | 1006次组卷 | 14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同步课时作业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2 . 1910~1911年间,当鼠疫波及华北之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刊载了天津官院的来稿,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报刊宣传
A.加速了清朝防疫体系的建立B.开启了对疫情的专业研究
C.推动了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D.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
2020-07-11更新 | 4190次组卷 | 52卷引用:2020年天津卷历史高考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关于瘟疫传播,在秦朝以前有人认为是鬼神作崇;东汉张仲景认为气候不正常是疫病传播的原因;隋代医学家巢元方第一次明确提出“疫”是具有传染性的;明末医学家吴又可参与疫病救治,在《瘟疫论》中指出瘟疫是由天地间不同的气所致,认识到传染病有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两条途径。这说明
A.古代已经正确认识到瘟疫传播的原因B.基于观察与实践对瘟疫认识不断深入
C.瘟疫传播的途径只有空气和接触传播D.中国古代建立了良好的瘟疫防治体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14—15世纪英国农民生活状况的初步探讨》一书记载:温彻斯特主教庄园在黑死病的影响下,从1300年到1375年间,单位面积劳动投入下降22%,相伴随的是谷物产量下降37%,就英国全国水平而言,直到17世纪中叶,谷物单位面积产量才赶超14世纪初的水平。以上材料主要说明大瘟疫造成
A.社会经济的严重衰退B.社会秩序出现危机
C.农民生活得十分艰难D.社会恐慌矛盾尖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疾病、防疫与全球卫生

材料一   1910年10月,上海租界发现鼠疫病例,随后迅速蔓延。工部局(租界管理机构,由外国居留民选举产生的董事会领导)以法令形式要求检疫一切传染病。在租界官员眼里,西式建筑宽敞,多用水泥构建,而华人由于房屋低矮、阴暗、潮湿,多用木质材料构建,且四周堆满垃圾,易滋生老鼠,因此华人被列为重点检疫对象。外国职员平常对华人习惯于趾高气扬,被检家庭稍有拖延,立即斥骂;对环境杂乱污秽的家庭,强行进行隔离;不顾华人向有内室不见外人的传统,对所有男女一一检查,致使妇女感到格外羞辱。检疫激起下层民众不满,引发了街头骚乱。

经过华人精英与工部局的谈判,最终华人获得自主检疫权。此后华人通过社会募捐建立隔离病院,大力宣传鼠疫和卫生方面的科学知识,改变了将瘟疫视为神鬼作祟的普遍认知,使检疫得到了民众理解。华人检疫工作一丝不苟,受到舆论好评,最受华人舆论赞扬的是检疫人员对患者的关爱和抚恤。最终鼠疫得到控制,让外人对华人社会刮目相看,华人满怀信心提出:“租界华人与西人同一纳税,断无不能与议之理。此皆我华人自放弃权利之故,我愿嗣后租界上凡有所兴革,我租界居住之华人皆宜举代表列席,不独检查鼠疫一事而已也。”

——摘编自胡成《检疫、种族与租界政治》等


(1)阅读上述材料,解读1910年上海租界鼠疫风潮。

材料二   50年代初期农村血吸虫病(因血吸虫寄生人体导致的疾病,钉螺和粪便是传播途径)疫情严重,且没有针对性的安全药物,卫生人员短缺,这引起毛泽东等高层领导的关注,1955年血吸虫病防治运动开展,发动群众,实行大规模的灭螺和粪管运动。江苏1958年“每天都有几百万群众奋勇作战,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动人景象”。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送瘟神》二首诗,鼓舞了群众的士气。

——摘自余新中《真实与建构: 20 世纪中国的疫病与公共卫生鸟瞰》等

材料三   1980年起,农村开始从集体制转变,群众大范围的灭螺运动已经很难实施。1984 年,血防工作引入了世界卫生组织的疾病控制概念,开始采取人畜化疗为主、易感地带灭螺为辅的措施,同时重视人群健康教育也是血防控制措施的重要方面。1992 年,世界银行提供贷款用于血防控制。各地还进行了疏通河道、修建沼气池等环境改造措施。

——摘编自李林瀚《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演变》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新中国两个阶段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形成原因。

材料四 近代欧洲国家建立了隔离检疫制度, 但不利于海运贸易的发展,由于缺乏统一标准, 容易造成禁运混乱。为此,1851年第一届国际卫生大会召开,试图在疾病控制和经济发展中寻求平衡。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将多国公共卫生管理者召集在一起,因此这一年被视为“国际卫生”的起始点。随后,大会定期召开,但这种形式并不稳定,也缺乏约束力。

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卫生”概念兴起,并逐步取代“国际卫生”。“全球卫生”是跨越国家边界的、非一国之力所能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公共卫生向全球范围的扩大和延伸。卫生已不再限于其本身,而是涉及到外交政策、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需要多部门协同,“国际卫生”中依靠卫生部门的应对方式已不能适应形势需要。涉及各国的全球卫生问题,也需要外交的介入。这种卫生与外交的融合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两大成果,即《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和《国际卫生条例》,这些依靠国际谈判与协商所达成的具有约束力的工具,在应对全球卫生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郭岩《全球卫生及其国家策略研究》等


(3)依据材料四指出“国际卫生”与“全球卫生”内涵的不同,并结合所学加以分析。
2020-05-30更新 | 15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届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高三5月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瘟疫流行”

19世纪在全球曾经出现过三波全球性的霍乱。它最早起源于印度孟加拉地区,英国为了补充殖民地的劳动力,将此地廉价劳动力运送到各地,从而将霍乱带到全球,尤其是蒸汽船的使用,加速了传播速度,在西方,霍乱主要发生在城市和卫生条件最差的地区许多国家针对霍乱,提出公共卫生和国家管理的一系列改革。1866年,法国领导人拿破仑三世号召召开国际会议,提议设立一个国际卫生组织,试图找出应对瘟疫的办法,但是对于如何做到这一点仍有很多争议,19世纪80年代人们对霍乱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明白霍乱不是直接传染性疾病,而是水中传播的疾病,只要控制水污染,防疫就很容易。另外由于电报的普及,消息迅速传播,使人们感到恐慌,导致国际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1900年左右,人们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必须回到国际协调上去,因此有了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专注于如何控制疾病传播:有了第一个国际机构,用来监督和存储信息,这些行动对于防止瘟疫传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摘编自马克·哈里森(19世纪的霍乱与全球一体化


依据材料和所学,对19世纪霍乱在全球范围内肆虐进行简要解读(要求:提取材料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材料   1918年,随着美国士兵和华人劳工远赴欧洲,流感病毒也在美洲、欧洲、亚洲迅速扩散。各参战国政府和官员为了安抚民心士气,都实行严格的新闻管制,不允许把流感渲染成“瘟疫”。英法美所有城市的卫生部门都表示,这不是大问题。实际上仅仅只在美国费城一地,6周内就死了12000人,医院陷入瘫痪,医护人员严重不足。1918年11月,德国在战争和流感的双重压力下宣布投降。到1920年春季,肆虐了两年的“大流感”才逐渐消失。据统计,这次大流感,直接感染了全球1/3的人口(当时总人口17亿),造成至少约2000万人死亡。大流感后的100年内,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的发明用于治疗流感引起的肺炎,各国的卫生公共政策都开始了变革和重组,建立起更先进的疾病监视体系,提倡全民卫生保健和廉价医疗,确保大规模传染病被掐灭在萌芽状态。人们也认识到,卫生问题是一个公共问题,公开、透明对于疫情防控的意义重大,更清洁的水源,更丰富的营养,更好的公共条件和私人卫生意识,才是抵御疾病的最好办法。

——摘编自【美】约翰.M.巴里《大流感:历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诗》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流感疫情恶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流感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失之桑榆,得之东隅”。

材料一   14世纪中叶,“黑死病”席卷欧洲,人口死亡率达到30%—50%。大批政府官员死亡,导致公共治安、法庭审判、甚至日常生活秩序陷入混乱状态。劳动力减少了25%,传统的谷物生产已经无利可图,大量农田被改为牧场和草场用来养羊,很多封建主从经营传统农业到经营商业性畜牧业。大批懂拉丁语的教授在瘟疫中死去,许多学校被迫放弃了拉丁语的教学,各国本土语言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死亡使人们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追求现实享乐和歌颂人生成了新的社会观念。为了阻止黑死病的传播,威尼斯建立许多站点专门用来隔离从东方归来的船员。在远离城市的岛上设立墓地埋葬因黑死病而死的人,埋葬的深度要达到5英尺。欧洲各地纷纷出台城市公共卫生法,始建市政健康委员会。到了16世纪在欧洲大部分中心城市,关注公共健康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这些医学上的变化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卫生革命”。

材料二 我国历代医家对传染病的防治十分重视,如《黄帝内经》《伤寒论》《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等著名医著中都有防治传染病的经验的记载,我国第一部治疗急性传染病的专门著作是明代吴有性所作的《温疫论》。他提出“能知以物制气,一病只有一药之到病已”的原则。把戾气侵入途径分为“自天受”(空气传染)和“传染受”(接触传染),既可形成流行之疫,也可出现散发之疫。提出"达原"、"三消"等治法。明代,科学原创力在逐步丧失,但却进入了一个经验与技术大总结的时代。温病学的创立,人痘接种术的发明是这一时期中国医药学发展的新成就,外科总结性著作《外科正宗》成书,特别是明末,一系列专著巨著诞生。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黑死病”对欧洲的影响。
(2)“凡民有丧,匍匐救之”,中国历代十分重视疫灾的救治,有“伐乱、伐疾、伐疫,武之顺也”之称。依据材料二,指出我国明代在防疫理论方面的继承与突破。总结中国古代在应对重大疫情过程中的经验与启示。
2020-04-15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0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B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战疫先驱·伍连德”

1879年出生于马来亚槟榔屿,1896年至1903年于英国、德国、法国学习、实习、研究,1904年在马来亚槟榔屿开设私人诊所。

1910年12月东北发生鼠疫大流行,清政府任命伍连德为东三省防鼠疫全权总医官,实行分区逐户检查,实施隔离;调集军队,管制交通,稽查人口出入;训练卫生警察,协助防疫工作;居民佩带符号,如须往来他区,须请路条。在防疫过程中,伍连德创造了一连串“第一次”:亲手实施了第一例病理解剖,首次提出“肺鼠疫”的概念;设计“伍氏口罩”,让中国人第一次用口罩预防传染病等。在伍连德的指挥下,疫情于4个月后戛然而止。为了介绍此次鼠疫防治的成功经验,清政府在奉天组织召开了“万国鼠疫研究会”。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国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伍连德出任主席。

后担任中华医学会首任会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北京协和医院的主要筹办者,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1937年躲避战乱举家重返马来西亚。开设私人诊所。1960年1月21日病逝。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末东北鼠疫病情得以控制的主要措施。评价伍连德的历史贡献。
2020-04-15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0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B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送瘟神”

材料一   二十世纪中叶,血吸虫病曾给我国南方的劳动人民带去深重的灾难,被称为“瘟神”。1951年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血防九人小组;1953年国务院下文,各省、市、县建立血吸虫病防治机构;1956年制订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第26条明确规定“在七至十二年间消灭血吸虫病”。

省、市、县到乡镇四级血防机构至基层的各防治机构,以印发资料、巡回放电影、有线广播、墙报、文艺演唱等形式,将防疫工作做到了田间地头和千家万户,针对不同地貌创造出了结合生产围垦荒洲、堵汊、不围而垦、矮围垦种、筑圩蓄水药浸、开新沟填旧沟、修筑“灭螺带”、药杀、火烧、火焰喷杀、药物泥糊和机动喷雾器喷药、拖拉机机耕灭螺等行之有效的方法。至1984年年底,全国已治愈血吸虫病病人一千一百多万,一百九十三个县(市、区)基本消灭了血吸虫病。

——摘自《万众一心送“瘟神”——新中国围歼血吸虫病纪实》

材料二   全欧洲中医药联合会暨首届理事会于2001年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市宣告成立。它是欧洲第一个统筹、交流、推广、使用中医药业和中医文化的统一组织。联合会的宗旨是,加强欧洲中医药界的团结,促进欧洲各国中医药学会各项工作的开展,全面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

药食同源是中医的重要观点。中医认为食疗是以食物纠正人体偏离正轨状态,以恢复人的元气。这是中医迥异于西医的特色,对中国人养生保健观念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经历漫长的探索,屠呦呦带领其研究团队根据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的相关记载,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对中国、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防治大型传染病的特点。从围歼血吸虫病、青蒿素的发明到“全欧洲中医药联合会”,谈谈你对当今中医药发展的认识。
2020-04-15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0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B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