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在越南战争中,美国与越南呈现出一种割裂感,当时熟练掌握越南语的官员仅有3人,影响了情报人员对于越南的认知印象。20世纪60年代中期,侵越战争的逐步升级使得美国对越南历史问题的研究更加迫切,但是历史学家却认为研究东南亚地区的古代历史对战争的现实意义不大,并且由于越南文字晦涩难懂、历史资料缺乏等原因增大了研究难度。此时,美国沉湎于骄傲自豪和过度自信之中,这种骄傲让意识形态化的美国人以自我为中心去虚构越南民族性格特点——被边缘化的越南人民是贫穷、落后、懒惰、自大且具有强烈的猜疑心理的民族。美国严重低估了民族主义对越南人民所产生的鼓动作用,无法想象越南人民凝结与寄托在其中的必胜信念,“沉溺于一厢情愿的思维之中,对这场冲突的性质也缺乏真正的认识,他们主要将其视为一场军事斗争"。这些精神文化层次上的失误让美国在自以为是中输给了坚韧的越南人民。

——摘编自吕铮《文化情报视域下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情报失误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越南战争中情报失误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情报失误给现代战争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末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使得中国传统审判制度与现实社会的行进很不协调。伴随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统治下的社会矛盾激化,民变不断,民众呼吁更公正的法律制度的出台。新兴资产阶级希望政府通过法律形式保护他们的一切,以便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此同时,西学翻译著作进入了中国人的视域,使中国人从学识上认识到了西方审判制度的先进。清末新政期间,朝廷派出考察团队学习西方审判制度,出台了效法西方的实体法律,比如《民律草案》《大清商律草案》等。经过法部和大理院的争论和博弈,最终明确了独立审判制度不受任何机构的干涉。《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明确规定,法官审案务必根据证据进行断案,所有证据必须在法庭上检验辨别真伪;规定了所有审判务必公开进行。《大清法院编制法》中规定了判案中原告与被告均可以请律师辩护的原则。清末审判制度改革建立起了我国审判制度和审判机构最基础性的框架体系,推动了我国审判制度和司法实践的近代化发展。

——摘编自周海燕《清朝末期我国审判制度改革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措施。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为了统一党和政府在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同时由于各解放地区的差异性,党中央决定将原先分立的各解放区政权适当合并,于1949年前后建立了东北人民政府、华北人民政府和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及华中行政办事处等大行政区人民政权,形成一种大行政区制度。大行政区政府大都成立于由战争走向和平的历史转折时期,决定了其自身建设由根据地的游击式政府向正规化政府建设演进。各大行政区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则可以看做是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前奏。总起来看,解放战争时期大行政区制度的建立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环境里建立起来的新型人民政权体制,是新中国诞生前所进行的一次政权建设的实践和探索,具有重大的创制性意义,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宝贵财产,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与启示,它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

——摘编自黄建红《解放战争时期的大行政区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放战争时期大行政区制度的建立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放战争时期建立大行政区制度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艾森豪威尔于1953年1月20日就任美国总统之后对于如何处理朝鲜战争仍一筹莫展,因为美国当时可做的选择其实非常有限:或以扩大战争的方式胁迫中国、朝鲜做出妥协,力求翻身;或延续前政府边谈边打的局面。美国最终放弃了前者,选择以“体面的”方式结束战争。事实上,1952年至1 953年初的几个月间,艾森豪威尔及其幕僚就曾先后提出并研究过两种扩大战争的方案。第一种方案是以常规战争的方式扩大战争,第二种方案则是投入使用核武器。鉴于冷战初期核武器技术的发展以及削减防务预算的诉求,艾森豪威尔对于使用核武器的态度较之杜鲁门更为积极。但以参谋长联席会议为代表的美国军方却对使用核武器的态度相对审慎。在军方这一态度的影响下,艾森豪威尔直至战争末期也未能就使用核武器的问题做出决断。

——摘编自方秀玉、卫艺璇《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停战决策的制定及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朝鲜战争“一筹莫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朝鲜战争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魏建功(1901—1980),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早期开拓者之一,也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的奠基人。以下是其部分生平简介:

时间主要经历
1901年生于江苏如皋。祖父和父亲皆从事与教育相关行业。
1918年南通中学毕业。求学期间,受到语言学家孙锦标等影响,对文字训诂很感兴趣。
1919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半工半读维持学业,在此期间,他已有志于民间歌谣和方言研究。“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在贩卖日货的大同商店门口张贴“辱国都讨之,卖国者诛之”的标语。
1921年进北大研究所国学门,边工作边学习。在钱玄同、沈尹默等名家指导下,熟悉了文字、音韵、训诂等专业知识,打下了厚实的底子。
1922年回到如皋,与志同道合者成立进步组织“平民社”,创办《平民声报》,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1925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当助教,与钱玄同等创办捍卫白话文的《国语周刊》,并担任主要撰稿人。
1929至1935年重返北大中文系任教,潜心于教学与科研,学术思想日趋成熟。他在文学音韵训诂方面的研究,注重结合现实的语文工作,提倡为实际需要服务。发表了一系列研究中古韵书的论文和论著:《情询如北平音系十三辙序》、《陆法言切韵以前的几种韵书》、《古音系研究》等。
1945至1948年赴台湾推行国语,作为“台湾国语推广运动委员会”主任委员,指导台湾的国语运动,为台湾地区倡导国语竭尽全力,使台湾地区成为中国最早普及国语的省份。
1950至1953年主持编纂《新华字典》,经3年苦战,《新华字典》于1953年10月面世,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一部纯正的现代汉语字典。
1959年奉命创办北大古典文献专业,填补了高校学科建设的空白。
1979至1980年身患严重肾疾,依然坚持审定《辞源》,常常工作至深夜。1980年2月18日,魏建功因病故去,终年79岁。

(1)根据材料,概括魏建功的主要功绩。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魏建功能取得功绩的原因。
2023-05-15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6 . 《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帝为权力主体,按君主立宪政体,君主有统治国家之大权,也确认了臣民的权利和义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有人身、居住、言论……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对这两部法律文件,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①两者都没有真正实施                                  ②都体现“主权在民”的理念
③都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④两者实行不同的政治体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39年1月,英国政治漫画家大卫洛(David Low)在伦敦《标准晚报》上发表漫画(见下图)。此漫画意在(     

   

A.抨击德国对外侵略的嚣张气焰B.揭露英意勾结瓜分埃塞俄比亚
C.批判英国政府推行的绥靖政策D.说明英德两国矛盾冲突的历史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沈其韩(1922—2022),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52年,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区大型地质勘探队——大冶资源勘探队成立,沈其韩作为业务骨干参与铁矿的详细勘探。他们白天到山野测量,夜晚在室内整理资料,很快完成了整个矿区精细的地形图。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沈其韩没有回过家,日夜都待在山上。之后,他又参与了山西中条山铜矿勘探。1956年,沈其韩进入地质矿产研究所(后改为地质研究所),开始进行早前寒武纪基础地质、同位素年代学和变质岩区工作方法的研究。此后,他相继完成多篇代表作,并获得多项国家奖励。在精心从事研究工作的同时,他也十分注重人才培养。他指导的学生,多已成为我国变质岩和前寒武纪地质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

——摘编自刘如楠《沈其韩院士:个人兴趣应和国家需要结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沈其韩对现代中国地质事业作出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沈其韩对现代中国地质事业作出贡献的主要因素。
2023-05-05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抚吉十一校2023届高三第四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18年,列宁在分析了俄国经济的具体状况后,提出“国家资本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情况,将是一个进步。如果国家资本主义在半年左右能在我国建立起来,那将是一个很大的胜利,那将极其可靠地保证社会主义一年以后在我国最终地巩固起来而立于不败之地。”这一主张(     
A.符合国内革命战争的需要B.集中财物推动政权巩固
C.促成新经济政策即时出台D.体现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2023-05-05更新 | 567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1894年6月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主张:国家不应片面追求坚船利炮,而要大力发展经济,培养经济人才。11月制定的《兴中会章程》中则写道:“中国积弱,非一日矣……庸奴误国,荼毒苍生”。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体西用无法挽救危局B.战争失败加快革命进程
C.革命派与维新派的分化D.孙中山对国情认识加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