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语言文字是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符号系统,是一个国家更为持久和稳定的标志和符号....而秦代向民众下达皇帝旨意的诏书石刻以小篆写成,可以说是中央集权国家和统一帝国的产物。这显然,带有将刻写的内容永远流传后世的期待。近代以来,汉语中出现了大量新词汇。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指出,1955年要发动全国讨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1955 年,《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在全国印行,各地的群众讨论陆续展开,并对草案高度拥护。人民日报社论指出,繁体字对人民群众的文化教育是严重的妨碍。方案强调国家对汉字简化的支持态度。改革文字是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要的一环。根据21世纪初的国家调查数据显示,89.58%的人选择阅读相同内容的简体字印刷品,95.25%的人 平时主要写简体字。下表内容为近现代以来新词汇事例。


——摘编自陈先松等《新中国成立初期汉字简化改革体现的人民立场》等

材料二   英国的殖民地开办了许多免费的教授英语的学校,对拔尖学生发放奖学金。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工场。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的150年中,约一半的科学技术文献是用英文写作的。在国际海事救助和航空管制方面,各国按英美国家的安全和技术标准统一使用英语。到20世纪上半叶,英国和美国已是世界重要的文化产品生产国。

——摘编自《英国近近现代教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国在不同时期重视语言文字的原因和新中国文字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英两国文字变革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语言文字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夏鼐(1910-1985),浙江温州人,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1934年考取考古学公费留学生名额,赴英国伦敦大学留学,全面学习现代考古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获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1940年归国后,通过对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墓葬的调查发掘,否定了安特生关于甘肃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标志着由外国学者主宰中国考古学时代的结束。1950年在河南辉县发现比安阳殷墟更早的商代遗迹,从地域和年代上扩大了对商文化的认识。1977年,利用中国科学院测定的大量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数据,写成《碳-14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一文,全面探讨了中华文化的谱系问题,明确提出中国新石器文化并非黄河流域一个中心的多元说。他非常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因其卓越的研究成果和慎重诚实的治学态度,曾先后被中国、英国、德国、美国等七国国家科学院授予荣誉。

——摘编自王仲殊《夏鼐先生传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夏鼐在考古学上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社会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夏鼐在中国考古学上的贡献。
3 . 据《文献通考》记载:“宋神宗后期某年北宋税赋总收入为52010000石(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占30%,工商税占70%。”以下说法不能反映该数据的是
A.民营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B.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C.政府的“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D.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促进了政府收入的增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