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周时期的农业、土地制度及手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井田制趋于瓦解
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土地兼并严重
2021-04-29更新 | 240次组卷 | 26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尚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网络教学调研评估检测历史试题
2 . 中国至春秋时期,在井田制下,“民不肯尽力于公田”,“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实质上反映了井田制
A.导致了土地兼并B.妨碍了生产力发展
C.限制了人身自由D.促进了社会的转型
3 . 西周初年,史籍中未见土地买卖的记载,但西周中期以后,史籍中关于西周贵族夺田、争田、取田的记载却不断增多。这一变化反映出西周中期以后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土地私有化的社会趋势
C.土地可以自由买卖D.周王失去对土地的控制
4 . 春秋时期,晋国赵襄子因赏了两个中牟博学的贤士为中大夫,并授予田宅,引起了中牟地区人“弃其田耘,卖宅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这一现象导致中牟地区
A.土地关系逐渐改变
B.铁器牛耕逐步推广
C.儒家日益成为显学
D.小农经济发展受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
2019-06-10更新 | 9062次组卷 | 96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尚德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汉代董仲舒、王莽等人对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的土地变革极为不满;宋代王安石、朱熹等人主张“复古井田制,田尽归官”;近代孙中山曾多次给予井田制高度的评价。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A.保护周王土地
B.发展商品经济
C.维护封建统治
D.缓和社会矛盾
7 . 《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2019-01-30更新 | 4804次组卷 | 82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桥山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8 . 1975年在陕西岐山董家村出土的青铜器中,裘卫四器中有铭文记载:周共(恭)王三年,裘卫用价值80朋的一块玉璋,换得矩伯的十田;共(恭)王九年,矩伯取裘卫一辆车子和车马的饰件,裘卫另外送给矩妻三两帛,矩伯以一片林地作抵。下列对材料主旨解读最准确的是
A.西周商品经济繁荣
B.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的主要史料
C.分封制度逐渐瓦解
D.我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被破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