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等几派显学相互辨难,阐述义理的中心都集中在“内圣外王”的主题上“内圣”是指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即“修身”;“外王是指参与社会政治管理,即“治国”。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诸子百家立场一致B.中国文化出现大一统趋势
C.中国文化形成了关注现实政治和人伦的特征D.中国文化摆脱了神学影响
2023-03-06更新 | 253次组卷 | 3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儒学是在特定的时代气候之下,植根于前代文化的丰厚土壤而成长起来的。它既承担着前代文化传统传承接续的历史使命,也必须回答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春秋时代剧烈变化着的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文化等方面都向当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之上以后,人群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化而引发出来的,而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政治与伦理道德问题。这也是先秦儒学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徐克谦《先奏儒学及其现代阐释》

材料二   韩非子曾说:“世之显学,儒、墨也。”然而,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很。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理想,寄希望于周游列国,却以失败告终;孟子时代,则是“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秦始皇更是实行了“焚书坑儒”的决策。虽然,汉初儒学偶有机会露面,但很快就被道、法强势逼退,至汉武帝时,这一局面才逐渐被打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武帝举贤良对策中崭露头角,并提出“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的主张,获得汉武帝的采纳,“五经”成为法定的经典。

——摘编自钱耕森《董仲舒: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儒学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022-10-15更新 | 405次组卷 | 17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高联谊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先秦诸子中,儒家主张“仁”以血缘为基础,强调等级秩序;墨家主张“仁”要“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国若视其国”,使彼此利益兼而为一。儒墨关于“仁”的主张
A.适应了诸侯争霸的需要B.目的是重构社会价值
C.形成了完整的哲学体系D.具有浓厚的民本思想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宗族制度,到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东周大小宗族间展开了长期的兼并战争,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原来的经济基础变化了。在战争中某些统治者继承西周敬天保民思想,对祀与戎有了新的认识。东周在西周的文化基础上表现出伟大的创造性,产生了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郑国子产创法家,齐国孙武创兵家,鲁国孔丘创儒家,宋大夫墨翟创墨家,诸子百家的多家学派在东周后半期都创始了。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武帝在位时期,儒家学说取而代之,获得“独尊”。……(汉武帝)继位之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又于第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启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田蚡把博士中不治儒学的人一律开除,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同时推广蜀郡太守文翁的兴学措施,令郡国皆立学校……到了西汉末期,超过三万名儒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要分析诸子百家学派在东周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尊儒的主要措施,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明清之际的“新儒学”与传统儒学的主要不同之处。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山西浑源李村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发现的春秋后期晋墓出土有牛尊,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牛鼻上有鼻环。

材料二:春秋时期共主衰徵,王命不行,战国时期“砥砺甲兵,时争利于天下”。据许倬云统计,春秋时期,就《左传》记载,共计大小战役1200余次,和平期间78年;战国时期,共计战役460余次,和平期间89

材料三:就百亩之田而言,《周礼》云,“上地,家七人”,但至战国之初,却成为“上农夫食九人”(《孟子·万章下》),土地生产力增加,人口也大幅度增加。


(1)根据材料一中的考古发现,可以初步推测当时哪些社会生产情况?
(2)材料二、三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
(3)以上材料所述社会现实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是什么?试举出两个主要学派及其主要观点。
2022-10-13更新 | 353次组卷 | 8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恒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周既不纲,权利四散,游士学者,各称道其所自得以横行于天下,不容于一国,则去而之他而已。故仲尼见七十二君,墨翟来往大江南北,荀卿所谓‘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在一大夫之位,则一君不能独畜,一国不能独容’。”这揭示出春秋战国时期(     
A.社会环境宽松B.士人崇尚游学
C.人才争夺激烈D.社会秩序混乱
2022-11-19更新 | 278次组卷 | 22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市密山市第四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井田制瓦解;二府三司;百家争鸣;坊市分离;独尊儒术;大运河;科举取士;唐诗;军机处;盐铁官营;尊王攘夷;诸侯纷争;三省六部:存天理、灭人欲;《红楼梦》;推恩令;工场手工业;商鞅变法。



从以上历史名词中选取三个,填入相对应的图表中,并结合所填内容,论述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要求:对应准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主义根据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矛盾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发展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几种社会形态。广义的社会转型是指人类社会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这是一种质的变化;狭义的社会转型是指在同一种社会形态下,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发生了较大甚至较为剧烈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涉及社会形态的变化,只是一种量变。


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提炼材料中有关社会转型的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正确且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0-12-18更新 | 389次组卷 | 19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儒墨争雄储道争锋,“这也是-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跨世纪大辩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的急剧变化
B.私学兴起,人才辈出
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