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教育的转型时期。下列有关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发展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战国时期诸侯国已有博士之官B.稷下学宫是春秋时期鲁国的教育中心
C.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D.荀子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024-03-24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天略外国语学校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东汉王充说:“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这说明此时(   
A.士阶层在各国政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B.士阶层在各国的活动违背统一潮流
C.有利于秦合纵连横政策的推行
D.士阶层的崛起有利于思想文化传播
3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到战国末期出现了综合诸子百家思想的著作《吕氏春秋》。这一转变说明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
B.诸子百家的思想渐趋雷同
C.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加强
D.儒家思想完全失去统治地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思想和阐释空间的百家争鸣,是有其物质形态为依托的,否则争鸣无处承载。百家争鸣的诸多核心人物,均以私学为本,建立各种形式的教学机构,招揽天下人才,传授弘扬本学派思想。学派以思想领袖式人物为标志。百家争鸣时期,以孔、墨、庄、荀等为代表,各种可以称“子”称“家”的思想体系,皆为学派。这些学派的思想与学问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构和发展影响巨大,而且为中华学术文明的整体结构与衍变上升奠定根基。

——摘编自张江《百家争鸣:公共阐释的历史见证》

(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的载体。并指出“这些学派”所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材料二   16世纪末到18世纪末的明清时期,大批耶稣会等教会的传教士进入中国,发生了长达百年的“礼仪之争”。伴随着欧洲和在华传教士卷入争论,很多有关中国历史、政治、哲学、风俗的报道涌入欧洲,不少中国典籍也被翻译过去。人们由此知道了孔子是中国的圣人,儒学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当时欧洲人都以为中国民族是一个纯粹理性的民族”。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旗帜,将神学蒙昧以及以神学为精神支柱的封建专制押上了“理性法庭”,而启蒙思想家大多曾受教于耶稣会学院,比一般人更为了解和熟悉中国,因此,当他们充当这个“法庭”审判员时,被世人视为理性主义的中国哲学就被用作审判词的语汇来源。

——摘编自陈卫平《中国传统哲学对欧美思想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欧洲启蒙思想家把“中国哲学”“用作审判词的语汇来源”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此时中国其他文化在欧洲传播的史实。

材料三   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朱熹认为,教人为学在于“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为学方法则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以外,从“修身、处世、接物”等方面进行道德的体验与践行。从明代开始,书院制度移植到朝鲜、日本、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乃至欧美等地,成为当地了解、接受中华文化的窗口,并融入当地的文化传统,有的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有力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摘编自邓洪波《中国书院文献研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和走向世界的意义。
2024-05-16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在中国古代,神鸟“凤”被视为“天下太平”的祥瑞之兆。商周时期,凤纹只在统治阶层专用的青铜器皿等物件上出现;春秋战国时期,陶器、漆器、织物等普通器物都出现了凤纹装饰。这一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社会农耕经济的发展B.不同行业间互相借鉴
C.社会上讲究美学雕饰D.社会权力结构的变革
2024-04-24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富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一统”思想萌芽于春秋时期。老子在《道德经》中明确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对万物源一、万物归一的最早阐述。孔子的思想中也孕育着“大一统”思想,虽没有明确提出“大一统”的概念,却彰显了维护周天子为“天下”核心的思想,将“政治权力”统一于天子,并实现“一匡天下”的疆域观是明确且强烈的。

继孔子之后,战国时期的诸多思想家多对“一”提出各自的见解。墨子提出“一同天下”的命题,指出天下归于一、归于统一、归于天子。如此,则天下治,天下安定。与墨子相似,孟子进一步提出了“定于一”的命题,就是天下统一则天下安定。此后,荀子再次阐述了天下一统:“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摘编自陈跃《论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的发展演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2年第1期)

材料二   《汉书·董仲舒传》载其《举贤良对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刘跃进《<春秋>:“大一统”观与秦汉时期的思想及创作》

材料三   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维系了数千年的大一统,而把大一统的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联结起来的关键因素是中国有一个西方社会所没有的独特的阶层,以及适合这个阶层生活的制度及信念,这就是相对开放流动的士人阶层、“开科取士”的科举制度和“修齐治平”的意识形态。

——摘编自陈明明《中国政府原理的集权之维:历史与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大一统”思想的核心内容,并简析“大一统”思想萌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春秋》“大一统”观的特征,并简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大一统文化的内涵并简要评价。
2024-06-13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文科综合训练试题(四)-高中历史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食客”又有“舍人,客,门客,门下客,门人,门子”等称呼。食客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他们以不事生产,寄食于权贵之家,为其服务,并寻找个人发展的机会为主要特征。从经济学角度看,他们似乎是社会的边缘人,但是他们却活跃于政治、外交的舞台,如商鞅、李斯、蔺相如、毛遂等,而吕不韦的食客集体著述的《吕氏春秋》一书,显示了他们在思想政治上深邃的见解和扎实的理论功底,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杨宁宁《社会变迁条件下的春秋战国食客》

材料二   汉初贵族养士的风气很盛,强大的诸侯王都大量招致宾客游士,扈从左右,其中有文学之士,有儒生、方士,还有纵横论辩之士。诸侯王策划反叛时,宾客游士往往是他们的重要助手,所以汉武帝力加压制,颁布了《左官律》和《附益法》,前者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后者限制士人与诸王交游。从此以后,诸侯王唯得衣食租税,不能参与政事,其中支脉疏远的人,就与一般富室无异了。

——摘编自邓广铭等《百科名家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食客”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汉代游士阶层的兴衰。
2024-06-1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沈阳市翔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