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7 道试题
1 . 有同学研究先秦文献中禹的形象,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曰:“(禹)敏给克济,其德不回( 违背) ,其仁可亲,其言可信。”

——《大戴礼记·五帝德》

材料二: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绞之不合,通之不坎,土地之深,下毋及泉,上毋通臭。既葬,收余壤其上,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

——《墨子·节葬》

材料三:治国之道,去害法者,则不惑于智能,不矫于名誉矣。昔者舜使吏决鸿水,先令有功而舜杀之;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以此观之,先令者杀,后令者斩,则古者先贵如令矣。……故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韩非子·饰邪》


(1)分别阐述上述材料中记述的禹的形象。
(2)综合材料中不同学派的观点,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3)指出上述材料对研究禹的形象的价值和不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规模较小,几百乘战车几千人参加的战争已经算是大战争。可是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动辄用兵十万甚至数十万,战争规模越来越大,烈度越来越高。导致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A.诸侯国数量的增加
B.郡县制的逐渐推行
C.各国对统一的渴望
D.科技发展武器改进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垄断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士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由于士的活动能量相当可观,各国有权势的大臣都培植学派,为自己制造舆论。当时的名人,诸如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秦国的文信侯吕不韦等,门下食客动辄几千人。这些食客各为其主,出谋划策,奔走游说,著书立说,形成相互诘难、辩论的百家争鸣局面。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一种天赋的道德。他说:“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因良知会被人欲遮蔽,所以必须下一番“致”的功夫去掉人欲,才能恢复良知本性。因此,他要求人们努力从事道德修养。

——张岂之《中国历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的主张,并简述其影响。
4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关于“百家争鸣”部分写道:“唯其社会上有此种新集体之风起云涌,才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步代起……”其中“新集体”主要是指
A.诸侯B.卿大夫C.士D.商人
2020-10-12更新 | 217次组卷 | 25卷引用:2011届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东周)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一同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屏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东周)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在一种与外界基本隔离的状态下自发地产生与发展起来……较少借鉴和吸收别国的文化,并且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使自己的文化出现断层、转型或湮灭,表现出稳定连贯的文化特征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由于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与别国文化交流较为困难……即使在接触外界文化之后,中国人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表现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

——摘编自祝西莹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

材料三   习近平主席复信雅典大学维尔维达基斯教授等希腊学者,祝贺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成立。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希腊文明影响深远。”他以“百花园”为喻强调:“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共同构成人类文明丽多彩的“百花园”。”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化解人类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依靠物质的手段攻坚克难,也需要依靠精神的力量诚意正心。两国建立中希文明互鉴中心,致力于推动中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史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时代意义。

——选自习近平主席给雅典大学维尔维达基斯教授等希腊学者的复信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西方在思想上存在的现象,并及分析其“不同的方向发展”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影响文明发展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所提供的的信息,谈谈您对文明互鉴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如图为左家塘楚墓出土的对龙对凤文经锦,从图中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装饰艺术风格较商周更开放,动物纹样往往头部写实,而身体经过简化,有的直接与藤蔓结为-体,有的动物体与植物体共生,形式丰富优美、多样化。这种变化说明
A.社会思潮的活跃推动观念改变B.地理环境会造成艺术风格不同
C.艺术创作受外来文化因素影响D.社会转型会引起艺术风格变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中指出:士最初是最低级贵族,地位在大夫和庶人之间。春秋战国时上层贵族下降,下层庶民上升,士阶层是上下流动的汇合场所,人数随之大增。这一阶层扩大,使得士不再是有职之人,从固定的封建关系中游离出来,进入一种“士无定主”的状态。士阶层的扩大
A.推动了国家统一的步伐B.导致了诸侯国制定重农抑商政策
C.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D.奠定了社会思想活跃的社会基础
8 . 如果说在周代所设定的礼乐制度之下,社会基本上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那么士的游离,带来了变化的可能,其中,《管子》中有一段很直接的描述:“是故农之子常为农,朴野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士”(       
A.秉持积极入世的价值观B.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渴望实现地主阶级统治D.重建起以德治国的理论
2024-04-21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2024届高三最新模拟(三)历史试题
9 . 春秋战国时期,具有能量、信息的各种士人频繁地在各国、各政治集团,甚至各社会阶层之间交换能量、信息,讲学之风一时遍及各国。这一状况在当时直接(     
A.促成了百家争鸣B.导致了诸侯争霸C.影响了士人崛起D.开启了变法运动
10 . 商周时期,学习诗、书、礼、乐知识是贵族阶级享有的特权;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中,既有士人、小土地私有者,也有手工业者和农民。这种变化反映出(     
A.私学取代官方教育B.儒学统治地位遭挑战
C.教育垄断局面被打破D.中央集权已经确立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