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社会发展与社会关系】

材料一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睢、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材料二   贵族形态从先秦开始,实行分封制,诸侯世袭,具备政权的法定确认。自商鞅推行军功爵制之后,贵族世袭传统被打破,由战国而秦,由秦入汉,先后产生大批平步青云的军功地主。汉武帝时期,世族势力遭到压抑,他去世之后,各项管制政策相继松弛,继任的几位皇帝都很软弱,中央朝纲日渐为外戚和宦官所把持,地方上的世族势力乘机崛起。

隋唐开始推行科举制,科举制是对军功爵制的演进,从此,文武二士都拥有了公平的进入体制内的通道。在政治经济史上,科举制是对世族模式的一次彻底“反动”,平民有了公平的上升通道,从此世族门阀的力量逐渐蜕化,中国社会完成从世族形态到士绅形态的转型。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摘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关系方面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中国社会形态演进的次序,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推动第二次演进的历史因素。
2023-12-27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儒学是在特定的时代气候之下,植根于前代文化的丰厚土壤而成长起来的。它既承担着前代文化传统传承接续的历史使命,也必须回答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春秋时代剧烈变化着的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文化等方面都向当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之上以后,人群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化而引发出来的,而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政治与伦理道德问题。这也是先秦儒学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徐克谦《先奏儒学及其现代阐释》

材料二   韩非子曾说:“世之显学,儒、墨也。”然而,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很。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理想,寄希望于周游列国,却以失败告终;孟子时代,则是“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秦始皇更是实行了“焚书坑儒”的决策。虽然,汉初儒学偶有机会露面,但很快就被道、法强势逼退,至汉武帝时,这一局面才逐渐被打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武帝举贤良对策中崭露头角,并提出“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的主张,获得汉武帝的采纳,“五经”成为法定的经典。

——摘编自钱耕森《董仲舒: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儒学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022-10-15更新 | 403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