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使天下兼相爱,非相攻……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美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四 “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故曰世异则事异。”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分别概括四则材料的观点,并说出其各自所代表的是哪一学派?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先秦各家思想中都包含着许多对人的身心如何安放问题的思考,孔孟认为身体需要安身之处,而心灵的安居之所更为重要;道家认为人要遵循万事万物运动变化规律,明确了人应以“道”为精神居处。这反映出先秦时期(     
A.诸子百家思想趋于统一B.社会动荡致使人心思定
C.礼崩乐坏导致社会混乱D.儒道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2023-08-14更新 | 1333次组卷 | 19卷引用:安徽省皖南八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大联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早期文明从夏商重巫到西周重史,史官文化逐渐形成。史官文化有三个特点:一是学在王宫,平民百姓没有文化;二是职在史官,史官之外的官吏无权记录;三是包罗万象,史官记载的内容涉及国家大事的方方面面,几乎涵盖精神文化的全部。这充分体现了史官文化的独占性与封闭性。到了春秋时期,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一统局面日益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混乱局面所取代,整个社会面临着大动荡和大分化。一个从独占性、封闭性文化向普及型、开放型文化发展的转化过程逐渐形成。

——摘编自罗德荣、胡如光《春秋战国文化传播的历史进步》

材料二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激烈的阶级斗争激发了人们强烈的参政意识。对于当时社会变革中的种种问题,人们提出自己的认识和主张,这些认识和主张大部分是围绕政治思想上的论述而逐层铺展开的。人们“为学”是为了实际的政治,这就决定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具有普遍的政治色彩。同时,随着物质文明发展迅速,财富、享受、欲望与野心、权势、罪恶同步增长,文明进步与道德沦丧背离,思想家们生发改变现状的种种主张,并为此锲而不舍地追求。此外,长期的封建割据、封闭的自然经济、迥异的地理环境、各地独特的民俗风情,使列国文化步入独立发展的轨道,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区域文化。

——摘编自王景润《简论春秋战国文化的时代特色》


(1)简述材料一中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原因及影响。
(2)概括材料二中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时代特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春秋时期,王室秘藏的书籍散入民间并进入流通领域。各诸侯国也设立了诸如稷下学宫之类的藏书所,集中了大量私人藏书、延揽天下贤士在此共同切磋,许多经典著作都在这里问世。上述现象反映出(     
A.诸子百家思想走向融合B.华夏认同观念得到深化
C.政治变动推动学术活跃D.统一成为了士人的共识
2023-04-29更新 | 277次组卷 | 5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1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7大核心考点+30题高频选择题)(江苏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据考古发现统计,春秋时期的简牍较为罕见。到战国时期,不仅数量繁多,而且内容丰富多彩,从最普通的随葬文件到地理天文、经济社会、法律政治、思想文化都有所涉及。这种变化折射出(     
A.铁犁牛耕的普及B.百家争鸣的盛况
C.书写材质的变革D.社会转型的加剧
2023-04-27更新 | 868次组卷 | 11卷引用: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学艺术讲义(新教材新高考)
6 . 春秋以前,由于王室垄断,书籍的阅读范围受到严格控制;春秋以后,官书已经散入民间;春秋末期,士阶层也已能够读到王室图书。这一变化(     
A.反映礼崩乐坏现象日益普遍
B.说明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影响非常广泛
C.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D.表明周王室企图通过礼贤下士来挽救统治
2023-04-21更新 | 97次组卷 | 2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3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7大核心考点+60道高频选择题)(江苏专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春秋以后,官书已经散入民间。在这以前,由于王室垄断,书籍的阅读范围受到严格控制,到了春秋末,士阶层也已能够读到王室图书。据《史记)载,孔子“西观周室(的书籍),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这一变化(       
A.表明周王室通过礼贤下士来挽救统治B.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说明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影响广泛D.反映礼崩乐坏现象日益普遍
8 . 春秋战国时期,孟子谓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管仲提出“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书同名、车同轨”的主张。这一局面(     
A.表明奴隶制度进一步瓦解B.反映贵族丧失了世袭特权
C.体现了中央集权制的确立D.折射出传统秩序遭到破坏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某学者总结了中国古代“士”这一概念产生演变的过程,如下表所示。与战国时期“士”的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时间内容
西周之前泛指部落中的成年男子
西周和春秋特指卿大夫以下的低级贵族,属于“国人”阶层,能够接受“六艺”等贵族教育
战国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已与出身无关;“士”非常活跃,其共同身份标志是知识、智慧与才能
A.平民教育取代贵族教育B.民间聚徒讲学之风兴起
C.诸子百家思想实现融合D.宗法观念已经荡然无存
2022-09-02更新 | 519次组卷 | 15卷引用:安徽省皖南八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大联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春秋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他们被称为“食客”或“门客”,士作为一特殊的群体,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统治者养士之风旨在(     
A.笼络知识分子B.兼收并蓄,传播诸子思想
C.壮大自身势力D.称霸诸侯,积蓄统一力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