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家争鸣的影响及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吕思勉认为:至东周之世,九流并起,而臻于极盛。秦汉儒、道、法三家之学,及魏晋时之玄学,合儒道两家,并不过衍其绪余。这段论述的主旨是(     
A.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B.战国至魏晋思想统一的趋势形成
C.百家争鸣奠定了后世文化的基础D.三教合一成为当时思想文化主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某战国竹简有如下记载:“虽贫以贱,而信有道,可以驭众、治政、临事、长官……故兴善人,必熟问其行,焉观其貌,焉听其辞。既闻其辞,焉少小穀(官职)其事,以程其功。”这一记载(     
A.表明宗法分封制度崩溃B.渗透儒道思想理念
C.反映私学兴起解放思想D.体现官僚政治特征
2024-02-22更新 | 430次组卷 | 9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独尊意识及其表现出来的政治功利意识,使文化系统淹没在政治系统之中,致使士阶层的价值取向堕入了追求王权认同的陷阱之中。这说明诸子百家(     
A.功利意识强烈B.隐含专制色彩
C.政治理想趋同D.主张社会改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面所示为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史籍对“入仕”或“参政”的相关记载。这可用于佐证这一时期(     
记载出处
“官职可以重求,爵禄可以货得”《韩非子·亡征》
“子赣(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史记·货殖列传》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战国策·秦策五》
A.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权力集中依赖文化统一
C.商业成为政治统治的支柱D.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分别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方式力图探索自然、社会、历史、人性以及道德的本质。如孔子的富而教之,老子的道法自然,孟子的王道与仁政,荀子的人定胜天,韩非子的法、术、势等。这些思想(     

A.有助于文化认同B.体现社会转型特征C.加剧了诸侯割据D.受变法运动的影响
2023-10-18更新 | 816次组卷 | 15卷引用:广东省阳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史墨在筮占实践中推究人事变化规律,提出“火胜金”“水胜火”之论;战国时期的邹衍以五德(金木水火土)相胜之说解释王朝更替;战国时期儒家思孟学派将“五行”赋予了伦理道德的内容。这些思想(     
A.传承了“敬德保民”的为政理念B.反映了思想分化的社会现实
C.彰显了对自然和人文关系的探索D.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7 . 《左传》提出“夫民,神之主也”,以及“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命题,并肯定郑子产、齐晏婴等政治家关注民心向背,淡化上天意旨的言行。当时这些思想(     
A.摆脱了神权色彩B.突破了贵族政治
C.肯定了重民轻神D.遏制了诸侯争霸
2023-07-1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有学者提出,中华传统文化历经渊源与发轫、开创与奠基、综合与成型、融合与新变、冲突与共融、合流与内化、集成与沉淀、变革与转型等阶段的历史演化,形成了一系列基本理念与人文精神。下列思想理念最有可能在“开创与奠基”阶段得到阐述的是(     
A.“和而不同”B.“格物致知”
C.“经世致用”D.“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9 .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自由的第一个高峰。但大家只注重了“争”的一面,却忽视了“融”的一面。几十年来陆续出土的战国简帛印证了“诸家杂糅”相融相合的现实。郭店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道家混同:上博简中, 可以看到儒家与墨家混同;马王堆帛书中,可以看到道家与法家混同。“德” 不为孔孟独享,“道” 不为老庄专有,“法”不由商韩把持。这些共通之处(       
A.得益于共同的文化基础B.得到了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C.消除了诸子百家之间的争论D.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大一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知识分子从旧的宗法伦理和天命神权观念束缚下解放出来,有了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理性的自觉,开始从理性的角度重新审视社会历史和现实人生,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真反思和总结,从人文关怀的原则出发,重新构建未来社会和人生的理想蓝图。以上反映的应是(     
A.列国争雄B.百家争鸣C.战国变法D.明清启蒙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