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9 道试题
1 . 在中国古代强化君主专制过程中,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划分君、相的权限成了历代政治制度设计中的重要事情。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诸卿组成。“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从制度上说,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实际上大概未曾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皇帝若同意)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以复核。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近四十年来……普遍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

——摘编自吴晗《历史上的君权的限制》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代“三公”的主要职责。试分析秦代太尉一职从未授予大臣的原因。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宰相制度的特点以及这一制度的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一千四百年”的古代中国历史中限制君权的因素有哪些?
2023-06-04更新 | 72次组卷 | 20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线上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秦朝最高的监察官是御史大夫,他单独开府办事。在中央,他领导着御史中丞和侍御史,上督丞相,下察百官;在地方,他通过派往地方的监御史,监察地方行政官员。监御史由中央御史系统派生而来,也有专门的官署,称‘监府’,一般不隶属地方衙门”。这说明秦朝(     
A.创立巡视监察制度B.监察体系相对独立
C.监察官员位卑权重D.官僚政治开始形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图是小楚同学绘制的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政治体制示意图。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民心所向是其建立的源动力B.郡是直属于三公的地方行政机构
C.儒家大一统思想被成功实践D.该体制有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B.开创皇帝制度
C.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D.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2023-05-18更新 | 396次组卷 | 229卷引用:2011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二6月月考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秦代对文书行政有严格的要求,如文书的发收、拆封、管理、整理记录传递等。为了适应文书行政,秦始皇在统一文字为小篆的同时,对隶书也大力提倡,这些做法的意图是
A.确立中央集权制度B.实现全国思想统一
C.提高国家行政效率D.表明官僚政治确立
2023-05-13更新 | 503次组卷 | 8卷引用: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历史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三代时期,理想中的天下是一个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像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表现出四个重要特点

一是国家统一。我国历史上曾数度出现分裂割据的状况,但无论怎样分裂,最终都会走向统一。

二是“要在中央”。中央集权是2000多年封建国家治理最基本的制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中央政府通过文书律令、官僚行政、考核监察等方式,推行政令,维护中央权威。

三是郡县体制。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历代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到进行管理,如道、路、州、府、省、郡、县等,由中央委派官员进行治理。

四是因俗而治。“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适度保持自治、分治,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状况采取不同治理方式也取得不少成功经验。

——摘编自间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形成和维护周天子“天下共主”局面的主要制度。
(2)参考材料,说明秦朝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开创性。
2023-05-09更新 | 242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秦朝里的典、老在制度上没有文书的资格,在身份的登记、公证,赋役征发与里内治安等领域,民众与县下诸官直接联系,里及其典、老并不具备多少处理问题或管理的能力、资格,而只负责担保、证明信息无误,并协助上级承担具体的事务。这表明秦朝(     
A.官僚政治体制的日渐成熟B.文书管理制度相对严格
C.基层治理服务于中央集权D.典老职权范围日趋广泛
2023-05-09更新 | 1025次组卷 | 9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汉以后逐渐形成了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四个特点:国家统一;要在中央;郡县体制;因俗而治。

——白寿彝《中国通史》


结合秦汉时期相关史实,论证白寿彝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9 . 下图是秦汉王朝的人员结构。这可以说明当时(     
A.民众对王朝的认同B.权力的集中与下放
C.协作制衡的运行机制D.儒法结合的政治文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大部分出身仍是以贵族为主,但都必须通过任命才能成为国家官员,参与到国家的管理之中,而且必须远离自己的故乡,直到卸职才允许返乡。这种规定(     
A.加强了秦朝的中央集权B.标志着秦朝选官制度的完善
C.有利于秦朝开疆扩土D.导致秦朝阶层固化更加严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