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早期封建国家在实行何种地方制度的问题上有过较大反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在地方设县,那都不是学六国的。秦本无“封建制”,因此朝君主集权制的演变要容易些,在统一过程中,对被灭六国,取消“封建”代之以郡县,更是顺理成章。如果没有秦统一战争这种特殊的历史手段,东方六国由“封建”向郡县的过渡,扭扭捏捏,恐怕还要拖好几代时间,才能慢慢完成转型。在这里,我们再一次体验到了所谓“恶”的历史作用——战争,这是人类良知所不容的残暴行动,却常常有帮着实现转换历史场景的作用,真叫人哭笑不得。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汉初分封诸侯的基础虽说还是那县制,但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在理论上与皇帝一样,都是“有士之爵”。刘邦在世,同姓诸侯王都是其子弟之属,不可能犯上作乱。吕后当权,他们能团结一致,对抗诸吕,后来又促使文帝登基,的确对刘氏的皇权起到了拱卫作用。但文帝以后,同姓诸侯与皇帝的关系已经疏远,人人都有帝制自为之心,皇权自然受到挑战。刘邦初封同姓王国时,唯恐其实力不足,不能屏藩皇室,因此所有王国都地兼数郡,如齐国领有七郡之地。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得以顺利建立郡县制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主要区别。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高祖分封同姓诸侯王的初衷,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汉高祖这一措施。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记》记载,秦并六国不久,丞相王绾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在秦始皇称帝后的第九年,博士淳于越进言:“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战国初齐相,其曾孙取代齐王)、六卿(包括赵、魏、韩在内的晋国六大家族)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不过秦始皇还是采纳了李斯等人的建议,推行郡县制,并对是古非今的学者进行严厉打击。

——摘编自魏明枢《论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历史影响》

材料二   《汉书》载:“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这一做法造成诸侯(王)国独立于中央,“三代诸侯,各自纪年……至汉依然”。汉初的诸侯(王)国还拥有地方的人事任免权,中央派遣的地方官员常被诸侯(王)国弃之不用,甚至被驱逐,有时还出现诛杀、陷害之事。一度还出现“吴王封赐倍汉之常法,梁王府库金钱巨万,宝器多于京师”的现象。

——摘编自袁波、胡建阳《罗马行省制与秦汉郡县制之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秦朝丞相、博士主张推行分封制的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推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惩亡秦孤立之败”的具体做法并对此加以评价。
2023·广东·二模
名校
3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前辈学者受史料限制,未能具体考察秦汉时期“卿”的动态演变。1983年新发现的张家山汉简丰富了研究秦及汉初制度的史料,其中即有“卿”。

材料一   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乃抚东土,至于琅邪。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从,与议於海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出土的秦及汉初律令、官文书中,作等级制度的“卿”是爵称,指左庶长至大庶长九级爵位。汉初的《二年律令·赐律》记载:“赐不为吏及宦皇帝者,关内侯以上比二千石,卿比千石,五大夫比八百石,公乘比六百石”。《二年律令·置后律》记载:“疾死置后者,彻侯后子为彻侯,其毋适(嫡)子,以孺子子。关内侯后子为关内侯,卿候(后)子为公乘,五大夫后子为公大夫,公乘后子为官大夫。”

——摘自《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

材料三   西汉后期卿爵与官称“卿”的格局随着爵、官制度的发展而变化。由于侯卿大夫士爵位分层逐渐被打破,爵称卿愈发稀见,以至消失于史籍。同时,伴随着等级秩序向“官重爵轻”方向发展以及儒家复古改制观念兴起,“卿”指称职官更加常见,并逐步制度化。官称“卿”的制度化进程从其相关称谓的变化里可以窥见一二。

——摘编自杜晓《秦及汉初“卿”的性质及其演变》


(1)分别阐述材料一、二对研究秦及汉初政治制度的价值。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张家山汉简发现的意义。
2023-05-15更新 | 195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6中国古代史(非选择题)-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项汇编(广东专用)
4 .

材料一: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摘编自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始皇既殁,胡亥极愚,郦山未毕,复作阿房,以遂前策。云“凡所为贵有天下者,肆意极欲,大臣至欲罢先君所为”。诛斯、去疾,任用赵高。痛哉言乎!人头畜鸣。不威不伐恶,不笃不虚亡,距之不得留,残虐以促期,虽居形便之国,犹不得存。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秦王朝的大革命的具体内涵以及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对秦始皇的功过问题应持以怎么样的视角?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进行论证,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
2023-01-03更新 | 19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3届高三12月模拟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期流行的说法是:中国历史的 主流是统一。公元前221年以前,中国处于分裂状态,经过一两千年发展,到这时建立了以中原为中心,以华夏族为主干的集权政权。此后有一千余年的时间里,存在着一个以秦朝疆域为基础的中原政权,其版图时有盈缩;其余时间则分裂为若干个政权,但自治的政权始终存在。

——摘编自葛剑雄著《统一与分裂》

材料二   中国国情的特点是民族众 多、 地域辽阔、地区差别较大,中央政府要对之实行有效管理,就必须建立和健全便于加强控制的地方行政体制。元朝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它“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疆域“有难以里数限者”。以今日地理来说,帝国的势力所及,北到北冰洋,南到越南、泰国北部,东南至海而达澎湖,西至东欧和西亚。在这样大的国土内,政治、经济情况当然差别很大,元朝统治者便采用多种形式来实行管理。

——摘编自柏桦著《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稳固统一措施产生的深远政治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地方管理措施。
21-22高一下·浙江绍兴·期末
6 . 千百年来,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始终是萦绕在无数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情结,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价值取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实现了新的统一。秦王朝在国家治理形式上采取中央集权模式,改变旧的世袭分权导致的分治状态,从制度层面强化了国家统一的政治形态和文化意识。秦汉时期是倡导国家统一的文化意识的成熟期,统一被视为天之经地之义,所以汉初董仲舒鲜明地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努力。近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清朝的统治疆域西跨葱岭,西北到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的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一

材料三   当初(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一国两制”政策,可以很容易地用来为香港问题提供框架。如果在安抚港人方面取得成功,这甚至可能有助于减少台湾民众对统一的恐惧。“一国两制”使香港重新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尽管它保留了另一种制度。

——摘引自【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秦王朝“从制度层面强化国家统一的政治形态和文化意识”的表现,列举汉武帝实现思想一统的举措,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2)结合所学简述康雍乾时期统治者对西藏地区治理的主要举措,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前期国家疆域奠定的重要意义。
(3)指出“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事例。概述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陆为“减少台湾民众对统一的恐惧”所做的努力。
2022-07-12更新 | 197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浙江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