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采用户籍制度。在秦国及秦王朝时期,并不是所有民户都允许单独立户,允许立户的要求;第一,必须不是商人、开客店者及赘婿、后父。第二,主籍的对象必须是土地的拥有者或是官府授田的对象。秦时除有一般的民户户籍外,还有其他不同类别的特殊户籍,民户户籍有两种:“故秦人”和外来人。除此之外,还有官吏的“宦籍”,官吏子弟的“弟子籍”,有爵者的“爵籍”,属于王族的“宗室籍”,属于贾人的“市籍”及其他贱口的户籍等。见列入“弟子籍”者,既有被任用为官的权利,又有某种免役的特权。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追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规定户不分主客、不分民商,按现居户著一律纳税;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全部废除,依田亩和资产多家确定税额,分夏秋两次征收。

——摘编自黄永年《唐史十二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户籍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和意义。
2022-11-20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选科适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距今5 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中华文明实际是在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等地理范围内展开并结成的一个巨大丛体。在这个丛体内部,各地方文明都在各自发展。在彼此竞争、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又相互交流、借鉴,并逐渐于中原地区出现了一个兼收并蓄的核心。

——摘编自《中华文明起源图谱初现》等

材料二:自古以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秦汉时期,中国更是一个有空前统一规模的多民族国家。这时,汉族作为主体民族还没形成,在其境内及其周围,存在着许多民族和部落。汉族是原来居住在中原而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生活的一些民族、部落融合起来而成的人们共同体。当时对于这些民族、部落并没有总的正式名称,现在一般称作华夏族。秦汉皇朝各种有利于统一的措施,以及秦汉时期所宣扬的大一统思想,都为华夏族向汉族转化提供了物质的和政治的条件。华夏族统一的秦皇朝,其族称曾被称为“秦人”,但是秦朝国祚短,“秦人”的称呼很快为“汉”的称呼所取代。特别是与南海诸国以及中亚、西亚、东亚各国友好交往中,声名远播,“汉”之名遂被他族他国称呼为族名。总之,汉族之名自汉朝始称。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汉皇朝各种有利于统一的措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