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 道试题
1 .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缝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嬴政)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阕、筑亭障以逐戎人…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至辽东,延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

——摘编自《史记》

材料二 唐太宗对归附的边地民族,中央政府遵循“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原则,在内附各族部落中设置一种不同于内地的特殊行政区划。还通过册封、和亲、互市等方式维系民族间的友好关系。据考古发掘,西域焉地区发现小米、高粱、麦粉、胡麻及铁犁、铁镰、石碾硙等生产工具。一些民族逐渐从游牧生活向半定居生活转变,开始营建城市,修筑宫殿。于此同时,唐期每年从边地輪入大量马匹、牛羊等桂富,以满足军事、文通和农业生产的需要。胡族的生活习俗、歌舞器乐等也成为盛行于时的社会风尚。

——摘编自王家范等主编《大学中国史》

材料三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大力提倡“五族共和”。…进入1920年代、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明显地以争取建立世界各国各民族平等相处的国际新秩序为主要内容。

——摘编自耿云志《孙白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流变》

“中华民族”与现代国家观念相件而生、同步形成。具有民族聚合体和国民共同体双重属性的“中华民族”成为与国家疆域相一致的符号表征。通过民族认同与国家政治认同的有机结合,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备道义与法理基础的国家伦理。

——杨宇泰《铸牢中生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理思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秦朝北部边疆面临的威胁及秦始皇的应对之道。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唐太宗民族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写出象征“五族共和”的国旗名称及使用时期,根据材料三指出1920年代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及实践努力。②新中国成立后体现“民族认同与国家政治认同的有机结合”政治制度是什么?简述确立这一制度的历史和法律依据。
2021-05-21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绍兴市新昌县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