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防建设、海权意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孙中山所表达的种种理想不无认识上的偏颇,如他发展海洋实业的思想仍受到当时西方海权论的影响,对海洋经济的认识多集中在港口、航运、造船等很狭窄的方面,具体设计也不尽合乎国情,而且他争取中华海权的努力由于旧中国的黑暗与腐朽并没有如他所希望的那样取得圆满的结局,但他对近代中国海权沦丧的深刻认识和对国人提高海权意识的宣传与呼吁以及建立强大的海军、全面发展海洋事业的谆谆教诲都是高瞻远瞩的,体现了他振兴中华的崇高理想和建设近代化国家的热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很强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史春林《孙中山海权观评析》

材料二   毛泽东研究海权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其研究往往更多地尝试回应当时各种焦点议题,尤其是领土争端、领海范围问题、台海危机、海洋开发等,其独立解决应景性议题的能力极强。毛泽东海权观中的“同世界人民一起创建一个和平的海洋”主张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包容性。他认为实现上述主张的具体办法就是建设“海上铁路”,所谓“海上铁路”本质上就是找寻中国发展海权同人类共享海洋一致与和谐的规律,而“海上铁路”本质上就是中国联通世界海洋交通网络,开创一个世界各国共享海洋的新格局,这一超前理念不仅是对中国海权最为有力的解读,而且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多元开放、包容平和的理念不谋而合。

——摘编自戴晨城《毛泽东海权观的生成、内容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海权观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海权观的特点。
2024-04-23更新 | 1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五)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56年,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同年,克里米亚战争结束。画下了帆船时代的句号,也开启了海军的汽船时代。1859年,法国包铁巨轮“光荣”号试航,英国也开始制造铁船,世界范围内的海军军备竞赛由此拉开了序幕。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美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之间对于海外殖民地的瓜分与争夺愈加激烈,英国皇家海军所追求的不只是微微领先于身后的竞争者。而是要让排名第二、第三国家的海军力量加起来,也无法企及英国海军的整体实力,这就是英国所谓的“两强标准”。在这种理念的驱使下,1889年,英国受议会通过了《海军防务法案》,海军的建造规模被扩大。

二十世纪初,英国开始在铁甲舰的基础进一步升级制造出一种火力更猛,体积更大、防御力更强的新型战舰——“无畏号”战列舰。1905年英国的“无畏号”战列舰下水服役。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海军总吨位为271.4万吨,排名世界第一。而排名第二的德国为130万吨,排名第三的美国为98.5万吨,英国海军的总吨位比德国和美国加起来都多。至于日本海军,总吨位不过70万吨,还不到英国的三分之一。

——摘编自布莱恩.莱弗里《海国:海军如何“锻造”现代》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对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英国海军的发展加以评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