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俄国农奴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2月19日宣言》中讲道:“在适当的时候,农民将获得自由农村居民拥有的一切权利”,“在地主仍保持土地所有权的情况下,农民可在履行规定的义务后长期使用宅基地,并且使用法令规定数量的土地”。沙皇的讲话
A.试图赢得农民对沙皇统治的支持B.赋予了全体农民退出村社的权利
C.允许农民赎买份地变为私有地D.旨在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
2022-03-29更新 | 21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武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3-1861年俄国历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历史事件
1853~1856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
国家预算赤字达7.96亿银卢布,超过每年国家赋税收入的2
赫尔岑创办《北极星》《俄罗斯之声》《钟声》,旨在报效“精神上的祖国”,“唤醒人们沉睡的意识”
1856沙俄在欧洲的34省播种面积比1852年减少35%,谷物出口只及战前的1/3
1856~1861各种针贬时弊的手抄本、改革方案、地下文学纷纷出台,象征解冻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农民(农奴)“争自由”运动风起云涌,成为“国家脚下的火药库”
18612亚历山大二世批准的《二月十九日法令》,农奴制被废除

——摘编自张广翔《俄国1861年改革新论》

材料二   俄国农奴制改革在法律上实现了农民人身自由,但《1861219日宣言》(沙皇对《二月十九日法令》的解释性说明)为农民描绘的美好景象并未实现。因为改革派主要为皇室成员和改革派贵族官员,他们主张带土地解放农民,得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支持。沙皇最关心的是继续维护专制制度。法令执行中为地主留下了充分和灵活的解读余地。1861年改革后,农民习惯了村社共耕共责的生产生活,对村社精神的体认与吸收逐渐内化成他们的独特气质。农民缺乏独立精神和自我意识的觉醒,所以改革后农民从个人农奴制进入集体农奴制仍符合农民的精神归属。农奴制改革开启的以工业化为先导的发展定向体现出实用主义倾向,为3000多万农民带来自由为资本主义关系和国家经济现代化扫清了道路。但改革具有不彻底性。

——摘编自唐艳凤《俄国农奴制改革法令解读》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沙皇“为农民描绘的美好景象并未实现”的原因,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
2022-01-10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19世纪60年代以后,俄国贵族所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许多贵族失去土地后流入城市,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如国家公职人员、工商业者、自由职业者、工人、手工业者等。这反映了俄国农奴制改革
A.引发了社会结构的调整B.满足了资本主义劳动力需求
C.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D.适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4 . 18世纪中期,俄国农业经常歉收,农作物的收获量与种子的比例为3.5:1,单位面积产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徘徊不前。1860年,俄国每公顷的粮食产量与比利时、荷兰、英国等国家相比,还不及它们的一半。这一现象说明
A.俄国资产阶级的统治极为腐朽B.俄国工业革命滞后制约农业发展
C.农奴制下的俄国农业长期落后D.俄国推行集体农庄具有迫切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1年农奴制改革开启了俄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在世界历史进程中亦影响深远。改革是沙皇顺应时代之举,也是平衡国内派别之争后做出的最佳选择。改革《宣言》和《总法令》为改革造势和定调,补充性规约适时,适度地调整了改革方向和程度,力争实现带着土地解放农民的最初设想。然而,农民获得的所谓自由并不能解决土地不足、不沃的窘境,他们最终成为税高赋重的自由人。

——摘编自唐艳凤《俄国农奴制改革法令解读》

材料二   明治维新是幕末民族危亡时期日本社会的权力重组和权威重构。明治新政府内部的近代派与守旧派、近代派中渐进派与激进派之间经过长期权力角逐,逐步实现了中央政府的权力重置、中央集权体制的组织构建和社会阶级基础的根本再造,加之法律制度上和精神上的权威形塑,确立了以近代天皇制为载体的绝对权威。

——摘编自杨栋梁《权威重构与明治维新》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作者评价这两场改革的视角。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两场改革的共同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59年,亚历山大二世批准成立编纂委员会该委员会主要由自由派贵族和自由派社会活动家组成,承担制定取消农奴制、保留贵族地产等方面法律的任务。编纂委员会解散后,他所制定的农民改革方案先后提交农民事务委员会和国务会议表决,遭到反对势力的坚决抵制。只是由于亚历山大二世的弟弟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维奇担任农民事务委员会主席,改革方案才获通过。在国务会议上,改革方案再次遭到非难,亚历山大二世力排众议,最终使农民改革方案获得通过。改革的基本内容即带土地解放农民、取消地主领地世袭权得到了实施。1861219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这项违背国务会议多数成员意见的农民改革法令。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也因此在当时被称为“解放者”。

——摘编自张广翔《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与俄国现代化》


(1)据材料,分析1861年改革方案得以通过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亚历山大二世被称为“解放者”这一观点。
2021-06-28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小宁同学在整理近代世界文献中看到这样的一份法令:“废除农奴制度,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在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向地主交纳赎金。”与这份法令有关的事件是
A.英国“光荣革命”B.意大利王国统一
C.俄国1861年改革D.日本的明治维新
8 .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下列能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是
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率先展开
②美国制宪会议——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③日本明治维新——走上军国主义扩张道路
④农奴制改革——促进俄国工业化进程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9 . 在农奴制下,耕作的方式很原始,农奴使用古老的木犁耕作。地主不愿意添置农具,农奴大都目不识丁,生活十分贫困。地主愚昧粗鲁,不求进取,整日浑浑噩噩、无所事事。这说明了
A.农奴制下农民生活很安逸
B.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C.农奴制已经成为俄国贫穷落后的根源
D.农奴制勉强能够适应俄国的社会状况
10 . 1649年,沙皇通过《国民议会法典》取消了农民的一切出走权,赋予农奴主对逃亡农奴有永久的追捕权,确立了农奴在土地、人身和司法上对地主、农奴主的依附关系。这主要说明
A.农奴制在全国范围内最终形成B.农民地位下降,沦为农奴
C.农奴即奴隶,属于地主的私产D.农民对地主依附关系被取消
2021-05-07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