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格局。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由于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了。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先后发生了三次重大变化,见下表:


变化情况

第一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欧洲帝国主义列强力量削弱,但仍企图支配世界;美国和日本崛起,也要分享世界霸权。因此,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二次: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雅尔塔体系是美苏等世界大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和战略需要,根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来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其实质上是划分了美苏的实力范围。由于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两极对抗为主要特征,因此又被称为两极格局。

第三次: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1991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两极对立的世界政治格局随之结束;在冷战结束以后,世界上各种力量对比出现新的分化组合促使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百度


围绕材料中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情况(任意一点或整体),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4-01-05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高中、南宁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份联考文综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理想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国际关系的主要理论倾向和外交实践。英国在巴黎和会保全了自己在殖民地和全球的利益,和会上取得的成功使英国外交界喜出望外,他们急于重振雄风,以积极的态度介入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当德国在1924年9月提出加入国际联盟和修改《凡尔赛和约》的请求时,英国单独与德国谈判,劝告德国同意以国际保障方式解决西部边界安全问题,借此打消法国的疑虑,从而不对德国加入国际联盟设置障碍。从希特勒1933年上台直到他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政府都不愿对希特勒的侵略意图和行径作出适度的强硬反应,而是一味姑息退让,试图以和平方式处理德国引起的问题。

——摘编自倪学德、倪学勇《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的理想主义外交》

材料二   20世纪60-70年代,在冷战格局下,世界仍受核战争乌云的笼罩,而中国向世界郑重宣布,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1974年邓小平进一步指出:“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坚持不搞军事扩张。到了21世纪,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倡导有关争议由直接当事国通过谈判协商解决,南海和平稳定由中国和东盟共同维护。同时自1971年以来,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发展,世界格局如何演变,中国始终坚持《联合国宪章》的原则,践行对联合国的支持和承诺,已累计派出维和人员5万余人次,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新时期,在“和谐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努力通过“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摘编自卢静《中国和平外交的风格与气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推行“理想主义”外交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的原则。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外交政策的不同之处。
2023-11-21更新 | 130次组卷 | 4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百色市、河池市2024届高三11月质量调研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帝国主义列强海上竞争的时代。已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美国,通过海洋战略的确立与实施,将加勒比海变成了美国的“内陆海”,并将美洲变成了“美国的美洲”,在大西洋和太平洋获得了优越的战略要地,全球海洋战略体系的雏形得以建立,完成了美国从陆权大国向海权大国转变,海军实力得到快速发展,海外市场得到拓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开始了迈向新兴世界大国的崛起历程。1914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一方面迅速扩大海军力量,确保后方海域,稳定太平洋海权态势;另一方面建立大西洋护航体系,保证美国远征欧陆,联合英法,重点打击德国,取得大战的胜利。一次大战使美国形成了完整的全球性海洋战略,也使得美国实现了从海权大国向海权强国的转变。

——摘编自胡德坤、刘娟《从海权大国向海权强国的转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实现从陆权国家向海权大国转变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完成从海权大国向海权强国转变的表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后,美国国会立法向欧洲拨款,用于欧洲的粮食救济和战后重建工作,由此,美国粮食署对中东欧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粮食外交。但法案规定禁止使用国会的拨款或政府的贷款来救济德国、奥地利等前同盟国家,因此,这些国家的政府只能用国内的黄金储备来交换美国的粮食。除中欧国家外,美国粮食署对东欧一系列新兴独立国家如波兰、捷克等国展开了大规模的粮食救济。但粮食署负责人胡佛在救济波兰时提出,如果亲美温和的帕德鲁斯基不被任命为波兰总理,美国将不会救济波兰。在芬兰、捷克、波罗的海国家,美国粮食署的影响也随处可见,他们以顾问的身份勘察矿山,修复铁路,来促进美国在该地区的投资。粮食署的这些活动,有利于该地区正常生产和商业的恢复、各国关系的缓和,也有利于这些国家建立符合自由资本主义原则的代议制民主政体。

——摘编自徐振伟《一战后美国对中东欧的粮食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 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粮食署开展粮食救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对中东欧实行粮食外交的影响。
2022-03-08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崇左、贺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妇女被排斥在政治生活和更广阔的就业领域之外,在家庭中处于从属、依附性地位,直到20世纪早期,英国社会仍将妻子等同于家的概念,妇女的社会属性几乎丧失殆尽。一战爆发后,妇女作为一个整体在战争中实现了广泛就业,就业人数从战前的493万上升到19187月的619万,战时妇女的工资水平也明显提高。随着战争中大量男子被招募入伍,妇女成了家中的顶梁柱,她们一度代替了男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妇女从繁杂的家务劳动中摆脱出来,“身影频频出现在各大城市的公共领域”,社会生活日益丰富。通过参与社会生活,自由支配个人事务,妇女的自我意识及婚姻自主权利大大增强,对自身的地位和价值有了重新认识。

——摘编自郭婷婷等《第一次世界大战与英国妇女家庭地位的嬗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时期英国妇女家庭地位提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对英国妇女家庭地位提高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