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材料   中美作为同盟国在对日作战中彼此照应,互为战略支持,共同为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对日空战贡献了各自的力量。19416月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因忙于对德作战,对华支援减少。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军虽想实施对日本本土的空袭,但由于距离遥远以及技术方面的原因难以实现。美军希望利用中国境内的基地实施这一战略。日本作为共同敌人,促使中美结为同盟,开始了军事上的密切合作。美军利用中国提供的基地实施对日本本土的空袭,极大地震慑了日本朝野,动摇了日本军国主义对战争的信心。作为同盟的中美两国国力相差悬殊,但双方的军事合作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援助与被援助关系,更有基于共同战略利益和各自优势的彼此照应,体现了互为战略支持的合作关系,中美两国的相互战略支持不仅对中国战场而且对整个太平洋战场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袁成毅《从对日空战看中美相互战略支持》


(1)根据材料,指出二战中中美两国互相战略支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互相战略支持对二战结束的积极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一战的爆发,或多或少是欧洲领导人心血来潮的结果;与此相反,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穷兵黩武的国家之间的侵略行为……西方民主国家和苏联的领导人都没有能够对这些挑战作出果断回应,导致轴心国的战事扩张愈演愈烈。西方国家同苏联之间存在竞争,尤其是民主政体对斯大林的极权政体充满怀疑,妨碍了英国、法国同苏联之间展开有效的合作,从而制约了它们对付轴心国的行动。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民主国家内部存在严重分歧,英国和法国领导人对于一战结束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中针对德国侵略行为的条款有争议……随着20世纪30年代的延续,一个越来越清楚的事实是,把国际安全的保证完全寄托在国际联盟的身上是毫无意义的。

——摘编自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材料二   一切都过去了。缄默的、悲哀的、被抛弃的、支离破碎的捷克斯洛伐克,已在黑暗之中。长期以来,他追随法国的领导和政策,和法国站在一起。结果使他在各方面都吃大亏……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示例:《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1938年,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英法实行绥靖政策,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这进一步鼓励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材料三   


材料四   


材料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2)20世纪30—40年代是国际关系剧烈变化的时代。模仿根据材料二所做的示例,从材料三、四、五中任意选择一则,评述其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
2021-10-10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材料   1943年1月,美英卡萨布兰卡会议决定,北非战局结束后,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战役由盟军驻北非部队负责实施。登陆前近两个月,美、英空军开始轰炸西西里岛、撒丁岛、希腊和意大利本土的机场、港口等军事设施,盟军完全掌握制空权。7月4日至9日,美、英盟军分别从北非和中东各港口启航。10日3时45分,美、英盟军在风浪中登陆。由于夜暗和风暴的掩护,盟军登陆后未遇顽强抵抗。11日,德军装甲师对美军实施反击,但被盟军舰炮火力击退。此后,美军向西、向北发动进攻,占领该岛大部;英军则在卡塔尼亚地区受阻。24日,美、英军分别向东北和北方推进,8月17日先后进入东北重镇墨西拿,占领全岛。墨索里尼政府于7月25日被推翻后,意新政府开始与同盟国接触,商谈停战事宜

——摘编自彭训厚《西西里岛登陆战役述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西里岛登陆战役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西里岛登陆战役的意义。
2020-08-20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一)历史试题
4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0年12月8日,在收到丘吉尔的求援信后,罗斯福即表达了想与丘吉尔进行私人会晤的想法,双方商定于1941年3月或次月进行会晤。但后来由于双方国内事务和战争需要,尤其是1941年春季,希特勒发动了对英国传统势力范围(希腊和南斯拉夫等巴尔干地区)的入侵,直到8月9日,罗斯福与丘吉尔才在纽芬兰的阿金夏会晤。就这次会议的主题和召开的过程来看,可以说是一次“务虚”会,因为这次会议并非要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而是要发表一项阐述战争目的和战后和平目标的联合宣言。但这次会晤对罗斯福来说可谓大获全胜,最终昭告天下的联合宣言《大西洋宪章》更是罗斯福思想和意志的集中体现。就英国而言,虽然美国没有同意直接参战和在远东帮助英国抵御日本的侵略,但作为一个非交战国与一个交战国共同发表联合宣言,这本身就是对英国在道义上的一种莫大支持。

——摘编自杨永锋《(大西洋宪章)与罗斯福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1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会晤的背景及各自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1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会晤的影响。

5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1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实际上成为美国处理有关战后世界安排问题上的指导性文件。美国的战后设想的蓝图是一柄两刃剑。一方面反对旧式外交和欧洲旧式的殖民主义、领土掠夺,另一方面也反对社会主义。罗斯福政府强调《大西洋宪章》的原则适用于全世界,要英、法等放弃殖民统治,按“民族自决”来解决殖民地问题,这引起丘吉尔的很大不满和抵制。戴高乐则指出“罗斯福是要使和平成为美国的和平”,但随着战后英国认为苏联成了“自由世界的致命危险”,便积极借助美国与之抗衡,有了共同的战略利益。法国在这样的情况下也终于不得不与美国协调了政策,但是在苏联方面,情况就不同了。

苏联当然也非常希望有战后持久的和平、安全和繁荣,但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方面,则不同于美国的考虑。苏联宣布接受《大西洋宪章》的原则作为反法西斯联盟的“共同纲领”,同时指出,这些原则的实际运用“必须与各国的状况、需要和历史特点相适应”,强调各国人民有权建立其认为合理和必要的社会制度和政府形式等。

——摘编自黄正柏《美苏“冷战”争霸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英法美与苏联对《大西洋宪章》态度的异同。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大西洋宪章》作简要评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