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2 道试题
1 . 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是 20 世纪人类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材料一


   
(1)结合所学,描述材料一中地图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简述其后果。
(2)20世纪30—40 年代是国际关系剧烈变化的时代。模仿材料二所做的示例,从下面三则材料中任意选择一则,评述其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二 一切都过去了。缄默的、悲哀的、被抛弃的、支离破碎的捷克斯洛伐克,已在黑暗之中。长期以来,他追随法国的领导和政策,和法国站在一起。结果使他在各方面都吃了大亏……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示例:《慕尼黑协定》 的签订。

1938年,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英法实行绥靖政策,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这进一步鼓励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材料三


   
《联合国家宣言》

材料四


   

材料五


   
2023-05-30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蒙阴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联合国机构变化表,这表明(        
1945年成立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
1946年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48年成立世界卫生组织,并把国际劳工组织和粮食及农业组织接纳为其附属机构
A.战后国际秩序趋向稳定B.联合国摆脱了大国的控制
C.联合国的职能逐渐扩大D.国际争端得到了有效解决
2023-06-29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的崛起是伴随着适应环境变化的制度创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6世纪的俄国在面对着外敌入侵、政局不稳、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王权受到极大抑制、国力衰微的背景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最重要的是在打击旧的封建王公势力,加强沙皇专制王权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使俄国能够以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出现。

——岳宗凤李宁娟《伊凡四世的改革对俄国崛起的影响探析》

材料二:苏俄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城市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更严重的是,2月28日发生喀琅施塔德水兵叛乱,他们提出了“贸易自由”、“拥护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叛乱的水兵大多来自农村,反映了农民是何等不满。

——周尚文《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我们不屈不挠的宗旨,就是要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要确保德国绝不能够再扰乱世界的和平………我们相信:经由所有一切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密切而继续的合作,以防止侵略并消除政治上、经济上和社会上的战争原因,都是必要的。

——雅尔塔会议公报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述伊凡四世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俄困难局面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为了改变这一困难局面,苏俄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产生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该会议公报的主题。结合所学对“雅尔塔体系”进行评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日在远东地区的崛起,美日逐渐占据远东外交的舞台中心,成了这一地区的最大赢家。因此,美日竞争也就成为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地区竞争的主要内容。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副产品,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使得远东地区出现了一对新的矛盾,即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两者在远东的较量不可避免。随着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国际关系格局的新变化,“中国进入了一个谋求作为现代主权民族国家并改变自己在国际社会不平等地位的历史阶段”。

——摘编自陈永祥、龚盼、朱铭婷、王亚方《第一次世界大战与远东国际格局的演变》

材料二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之一,中国参加了巴黎和会,“第一次向世界提出中国的平等诉求,表达中国作为平等一员加入国际社会的愿望”。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提交了《山东问题说帖《中国希望条件说贴》等,要求废除列强在华特权,收回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但会上,列强不仅拒绝了中国的正当要求,还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送给日本。二战行将结束的1945425日,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齐聚旧金山,协商起草《联合国宪章》(CharteroftheUnitedNations),中国代表团出席。同年625日,全体大会通过《联合国宪章》,而这是联合国成立的法律基础。宪章规定,美、英、苏、中、法五国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代表团在四个发起国中按字母列于首位,首先在宪章上签字。

——摘编自陈红《两次世界大战与中国的国际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远东国际秩序变化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世界大战分别确立的国际秩序,并分析从一战到二战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5 . 20世纪以来国际秩序不断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A英国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国于1917年参战是历史的转折点,它标志了欧洲政治时代向全球政治时代转变中的决定性阶段。”B美国总统威尔逊的顾问豪斯上校在1919年3月22日写道:“每天都有不满的呼声。人民需要和平。布尔什维主义正越来越为各地的人们所接受。”
C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工业遭到严重破坏,并失去了大量的海外投资,海外市场也由于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美洲和亚洲的工业竞争而不断萎缩。到1929年美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2.2%,这一产量是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的总和。D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的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

——摘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种宏观叙述》

材料二   美苏冷战对抗有非常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对立的意识形态是美苏各自在竞争中运用的旗号。贯彻始终和不断翻新的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军备竞赛构成了冷战的一个重要方面。冷战的有一个方面是它的自我控制机制,它们使得美苏无论怎样对抗和争斗,都不至于使地区冲突升级,不至于在彼此间爆发热战。

——摘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材料三   冷战结束以来,尤其是乔治……布什遵循具有帝国特征的单极秩序逻辑,体现了美国大战略的转轨。鉴于多边国际制度作为建构未来秩序的基本原则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美国当前的单边主义战略难以奏效。

——摘自门洪华《美国霸权与国际秩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秩序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苏冷战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60年代美苏冷战的标志性事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当前单边主义战略难以奏效”的原因。
22-23高一下·全国·课后作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观察如表,影响表中所示变化的原因有1941—1943年美国移民政策变化表(部分)(     
时间移民政策
1941年罗斯福要求国务院给逃亡到北非和葡萄牙的“知识难民"发放签证
1942年根据9066号命令,居住在美国西海岸的12万日本人被强迫内迁“再安置”
1943年罗斯福发表咨文:“通过废除排华法,我们就可以改正一项历史性错误。”
①二战逐渐发展到全球阶段   ②中国对日本法西斯的持久作战
③美国社会排外情绪的消融   ④“知识难民”构成全球移民主体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023-02-13更新 | 61次组卷 | 4卷引用: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高一历史下学期课后诊断性课时练+单元练(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63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居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到1914年时,欧洲已称霸全球。…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已成为世界的中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大伤元气,无论战胜国英、法,还是战败国德、意都严重损耗,经济破败凋敝,政治局势动荡不稳,国际地位显著下降。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美苏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和战略利益形成了根本冲突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了全面的对峙和对抗。二战重创了英法等殖民帝国,原来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改写了世界政治地图。

——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初期,国际社会出现了“第三世界”。是战后世界民族民主运动发展和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结果。“第三世界”这一概念的流行与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密切相关。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把争夺海洋作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971年,9个拉美国家举行利马会议,表示要采取共同行动,反对海洋霸权主义。经过一系列努力,1982年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到1984年底,共有159个国家和地区在公约上签字,唯独美英等国拒绝签署,为公约的实施设置障碍。但是,这一完整的海洋法体系的确立是第三世界国家联合反霸斗争中的一次重大胜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四   G8(八国集团)是传统的工业化大国“俱乐部”。随着新的重要经济体的崛起国际舞台上既有G8+5,即八国集团与五个发展中大国非正式对话的形式;又有G20(二十国集团),即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国家之间平等协调机制。此外,以“金砖国家”为代表,新兴大国也在事关全球治理、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等问题上积极进行协商配合。


(1)依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国际格局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国际格局变化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世界形成的历史背景。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单指出新时期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特点。
8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得到空前提升,同时苏联在军事上成为了唯一能和美国相抗衡的大国;传统欧洲国家元气大伤,直接从债权国变成债务国,国内一片废墟亟待重建;亚非民族解放运动日渐活跃。这说明
A.两极对峙格局即将出现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强权政治已一去不复返D.国际体系出现结构性变化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22条 (一)凡殖民地及领土于此次战争之后不复属于从前统治该地之各国,而其居民尚不克自立于今世特别困难状况之中,则应适用于下列之原则,即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成为文明之神圣任务,此项任务之履行应载入本盟约。(二)实行此项原则之最妥善方法莫如将此种人民之保佐委诸资源上、经验上或地理上足以承担此项任务而亦乐于接受之各先进国。

——1919年《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二 按照凡尔赛条约,德国的一切殖民地都被它的这些敌手夺去了。土耳其、波斯和中国都沦为奴隶。结果是世界十分之七的人口陷于被奴役的地位。这些奴隶遍及全世界,受英国、法国和日本等一小撮国家的宰割。正因为如此,靠凡尔赛条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因为整个地球上受奴役的十分之七的人口已经忍无可忍,他们渴望有人发起斗争来撼动这些国家。

——列宁《在莫斯科省的县、乡、村执行委员会主席会议上的讲话》(19201015日)

材料三 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固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罗斯福(1944年)

材料四 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就是争夺世界霸权,苏联是美国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最主要障碍”,美国正积极扩充军备,准备针对苏联的战争。

——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

材料五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现在美国已不再是唯一的世界第一流国家,已经不再是力量超群的世界强国,世界上也不再只有两个超级大国……所以现在我们有三个力量中心——美国、西欧和日本。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地位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非常激烈。

——尼克松总统1971年在堪萨斯城假日旅馆的讲话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并说明该体系不能长久的原因。
(2)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国际格局发生的变化。这一格局存续期间,国际关系的总体概况如何?
(3)据材料五,指出从二战后初期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世界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二战后初期,英国为保持全球大国地位,先后尝试了构建介于美苏两国之间的“三个门罗主义”和“第三种力量”,但因国力不济未能实现。最终,英国政府决定全面倒向美国,借美国力量抗衡苏联以实现本国国家战略。这反映出二战后
A.世界主要国家国际地位变化B.冷战加剧了世界分裂与对抗
C.英美两国国家战略趋于一致D.英国极力维护全球霸主地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