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法国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89年8月26日,制宪会议上通过了宪法的序言,这就是著名的《人权宣言》。宣言在法国社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宣言中说: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始终是自由和平等的;每个人都天然拥有不可剥夺的自由权、财产权:公众的意志由法律体现……这个宣言将启蒙运动中的思想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定了下来。宣言的发布,打击了封建专制制度,激发了群众的革命斗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二战后,黑人民权运动风起云涌。1964年“民权法案”规定黑人可以与白人一样享用旅馆、饭店、娱乐休息场所和其他公用设施;取消学校的种族隔离;保护黑人的选举权:给黑人以平等的就业机会。1965年的“民权法案”要求给全部美国人以实际的选举权。1968年通过的《开放住房法》规定在出售或租赏住房时不得有种族歧视行为。

        -------摘编自王伟《“民权法案”对黑人民权运动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人权宣言》和美国“民权法案”体现的共同原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民权法案”出台的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2022-06-02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法国剧作家博马舍(1732-1799)的喜剧《费加罗的婚礼》中,主人公费加罗和苏姗纳是某伯爵府的仆人,他们正在欢天喜地地为婚事作准备,却突然得知伯爵对婚礼怀有阴谋,于是各色人物开始登场,平民和贵族之间展开了较量,最终聪明勇敢的平民取得了胜利,虚伪荒淫的伯爵当众出丑。在这部喜剧中,第三等级的普通平民成为戏剧中的正面人物,而传统戏剧中一直受到赞颂的贵族伯爵却成了被嘲笑的对象。

1782年,博马含的剧本被呈送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国王立刻就下了禁令。人们不断上书请愿,才迫使当局让步。1784年4月27日,《费加罗的婚礼》首次公演,当天清晨法国大剧院就被人群包围起来,大门被冲开,门卫被赶走,铁栅栏被拆毁。这部喜剧从第一天公演起就获得了巨大成功,有的评论家还把这一天称为法国戏剧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摘编自[法]约瑟夫·盖尔让《博冯舍与〈费加罗的婚礼〉》

材料二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第二条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第三条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利。

第六条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们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除德行和才能上的差别外不得有其他差别。

……

第十一条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

……

第十七条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当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所显然必需时,且在公平而预先赔偿的条件下,否则任何人的财产不得受到剥夺。

——摘编自法国制宪会议《人权宣言》(1789年8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费加罗的婚礼》首次公演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人权宣言》否定旧制度的表现,并指出其为新制度确立的原则。
2023-06-19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际学术界通常认为,德意志帝国宪法是君主制和民主制的混合物,也是在中央集权和联邦分权之间寻求平衡的妥协产物。一些学者对其有不同态度,如德国历史学家汉斯-乌尔里希·韦勒认为,德意志帝国宪法主要是“由普鲁士霸权、联邦制的帝国联盟、旧的集权体制和现代选举法等构成的混合体”。它不是君主立宪制,而是“一种独裁的、半专制主义的虚假的立宪主义”。相反,德国宪法学家恩特斯·R·胡贝尔则认为,1871年宪法是“德国宪法问题的合适的解决之道”。

——摘编自沈辰成《德意志帝国宪法:富有特色的立宪议会制度》

材料二   1875年宪法确定了共和国的制度,虽然这是一个“连自己名称几乎都不敢宣布的不光彩的共和国”。但它终于站了起来。共和政体的确立,当然是因为当时保皇派力量分裂,共和派加强了自己的地位,更主要的是因为绝大多数工人、小资产阶级和农民已经憎恶了君主制度,而这正是法国大革命带来的一个贡献。在此以后,法国虽仍相继出现了两次君主复辟运动,但都宣告失败。

——游盛华《从1875年宪法看第三共和国政治生活》

材料三   明治二十一年(1888)四月,新设了枢密院。宪法草案的审议工作就在枢密院秘密进行,明治二十二年(1889)二月结束,择同月十一日纪元节,颁布了宪法、皇室典范及附属各法令。颁布宪法时全都欢腾,举国庆贺;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并不知宪法为何物。即使对此表示关心的人,事前也全然不知道它的内容,大家只是对盼望已久的宪法,终于发布了这件事本身表示庆祝而已。

——【日】坂本太郎《日本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德国两位学者对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不同认识,并结合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分别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75年法国宪法能够确立共和政体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明治政府宪法制定及颁布的特点。
2023-07-09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市级重点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42年法国历史学家米涅在他的《法国革命史》中认为: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取得了政权,而当人们正感到需要“一位能手领导下重建社会,而作为伟大人物和常胜将军的波拿巴(拿破仑)正适合于从事这一事业”。赞赏拿破仑在奖励工商业、促进对外贸易、提高行政效率和从事大规模建设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也赞扬他的立法事业,使“法国有了超越于欧洲所有社会的民事立法”。第二帝国出现了抨击拿破仑的浪潮,他们以攻击拿破仑第一来攻击拿破仑第三(拿破仑三世),以指斥雾月十八日政变来指斥十二月二日政变,借以发泄他们的愤懑。

——摘编自王养冲《拿破仑研究的演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拿破仑被誉为“伟大人物”的史实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历史学家对拿破仑评价存在差异的原因。
2023-06-15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6月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末,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分裂危机,在社会、政治不同层面上均出现国民分裂为相互对峙的“两个法国”的现象。第三共和国政府致力于改革国民教育,希望将学校建设成为法兰西民族统一的熔炉,相继出台世俗化教育、统一学校教育、修订教学大纲等教育改革举措,践行从“一个祖国”“一个共和国”到“一个民族”逐层递进的教育理念,将爱国主义和共和主义思想教育融入民族统一思想教育之中,推动民族整合与国家整合同步进行,从而为现代法兰西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国家的构建与巩固奠定了历史文化和社会政治基础。

——摘编自曾晓阳《论19世纪末法国促进民族统一的教育举措》

材料二1927年后,中国革命势力进入赣南后发现,民众对宗族的认同度很高,对阶级、阶级斗争概念的认识程度则很低,这不利于动员民众加入“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斗争中。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为了在民众中建立起对革命的认同,苏维埃政府先是掌握学校的监管权,然后选择、组织契合革命所需的教育内容。去除民众宗族观念、在民众中建构起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革命意识形态是苏维埃教育的理想。但革命教育的理想遭遇了国共战争环境一系列现实因素的制约,在多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下,革命教育尽管产生了一定的成效,但未能真正内化为民众的认同。正因为如此,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土改运动中,通过划分阶级来建构新政权的意识形态仍然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摘编自李国强《中央苏区教育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法国推进民族教育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法教育变革的不同点,并分析其原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大革命对欧洲社会有着双重意义。作为与旧秩序敌对的革命,它不仅仅是法国的,也是全欧洲的运动。法国大革命的普遍主义理念,既赋予了欧洲一种欧洲认同的意义,同时也将之剥夺了。拿破仑在1804年取得了法国皇帝头衔,而且对1789年理想的忠诚,也变成与对法国的忠诚联系在一起。拿破仑的欧洲是以莱茵河作为东部边界的罗马欧洲。取而代之的莱茵邦联,是西方与东方间的缓冲地带,有着自己的东方边界,也就是古老的日耳曼-斯拉夫边界。革命精神激发了新的疆域民族主义理念。然而直到甚晚之后,这些理念都仍未朝民族分离主义的方向发展,而是成为奠基于已建立之民族国家的欧洲秩序之基础。

——(英)杰拉德·德朗提《发明欧洲》

材料二     18世纪末美国政府确立了西部土地国有化原则,当时国有土地就已达全国土地总面积的75%。1824年起,国会内部,围绕“宅地法”的斗争激烈起来。1848年,争取实现“宅地法”为宗旨的“自由土地党”成立。1862年初国会表决“宅地法案”,参众两院都以压倒多数通过。1862年,法案颁布,规定:任何人只要交纳十美元手续费,就可以领取一块160英亩的土地。此后二十年间,外国移民达500多万,超过过去80余年的总和。它鼓舞着移民开垦出一块又一块的土地,建立一个又一个村镇,不停地向西挺进。

——摘编自张冬梅《美国<宅地法>产生的温床及颁布实施的两个阶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法国大革命是“全欧洲的运动”的原因,并概括说明法国大革命剥夺了“欧洲认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宅地法》颁布的历史条件,分析其颁布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7 . 从1870年到194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一共更换了108届内阁,每届内阁平均存在时间约为8个月。造成内阁频繁变动的原因在于
A.内阁对议会没有形成权力制衡B.总统职权不完全受宪法制约
C.两大政党轮流组阁D.立法与行政权力合一
2019-01-30更新 | 1776次组卷 | 33卷引用:2015届辽宁沈阳东北育才学校高三第五次模拟历史卷
8 . 根据德国“1871年宪法”,皇帝权力几乎不受任何限制,而根据法国“1875年宪法”,总统权力不仅受到议会的制约,还受到内阁部长们的制约。下列有关两者差别的原因分析更为合理的是
A.维护统一成果是德国当时的重大历史任务,防止发生君主势力的复辟是法国当时的重大历史任务
B.维护封建主义统治秩序是德国迫切的政治目标,防止资产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是法国当时的政治目标
C.维护德国军国主义传统是德国统治者的主要动机,平息共和派的不满情绪是法国君主派的主要动机
D.实行君主专制很符合德国各阶级的政治利益要求,实现普选权是法国当时各阶级要共同争取的权利
2019-07-23更新 | 240次组卷 | 36卷引用:2013届辽宁省昌图四高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