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近年来众多先进的新石器文化的发现对传统观念产生了挑战。有的学者主张中国的长江流域一样是文明的摇篮,其进入文明的时间不晚于黄河流域。有的学者认为,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文明的起源应该是有许多地方,遍布中华大地。有的学者认为,虽然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中心的,但仍不能否认黄河流域是其核心区域。据此推断(       
A.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明显的多源性特征
B.黄河流域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唯一发源地
C.长江流域文明是对黄河流域文明的继承与发展
D.中华文明是否独立发展而来还未有确凿的证据
2024-04-08更新 | 167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考古发现,二里头陶质酒礼器中的鬻、盃与爵都是以大汶口一山东龙山文化的弩为原型创造出来的,玉璋等礼器也源自山东龙山文化。这些二里头文化的陶岙、爵等礼器,后来在长江流域、黄河上游等地皆有发现,玉璋也见于四川盆地、红河三角洲等地。这可说明(     
A.南北经济存在差异B.中华文明由多元走向一体
C.阶级分化日益明显D.二里头周边贸易网络发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学者苏秉琦在《晋文化颂》中提出“华山玫瑰燕山龙”的说法。“华山玫瑰”指华山脚下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玫瑰花图案彩陶,“燕山龙”是指红山文化的玉龙。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境内出土的黑彩红陶筒形罐,则兼具玫瑰花纹与龙鳞纹。这表明中华早期文明(     
A.追求审美一致B.崇尚天人合一C.凸显进取精神D.孕育文化认同
4 . 杭州亚运会的奖牌“湖山”将良渚文化的精美方形玉琼和圆形的奖章融为一体,体现了鲜明的良渚文化特色,而考古学证明中原地区无论早期的仰韶文化还是后来的龙山、二里头文化,都不精于玉器,多事彩陶、青铜文化为主,这表明(     
A.良渚文化与中原文化没有发生碰撞B.良渚文化比中原文化发达许多
C.良渚的文化是中原文化所不及的D.中华远古文化具有多元一体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广泛分布、多元一体的特点。下列叙述中能够体现出多元一体这一特色的是(     
A.姜寨聚落遗址有着比较丰富的陪葬品,但墓葬群的差别不大
B.牛河梁女神庙遗址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神庙址
C.陶寺遗址出土的彩陶龙纹被认为与红山文化的龙鳞纹有关联
D.良渚古城的城墙是良渚文化显露在地面上的最后遗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二里头文化青铜器群中有一组特殊器物,包括环首刀、铜凿等,这些器物在当地没有文化根源,而恰是中国西北系青铜器中的典型器物,其来源不言自明。二里头青铜器群中发现有含砷的青铜器,砷青铜技术始源于西方。这反映出中华早期文明(     
A.起源于二里头文化B.是多种文明交融的结果
C.区域发展很不平衡D.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
2023-09-06更新 | 472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01 先秦至秦汉(3大考点11个易错点)-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考试易错题(新高考专用)
7 . 下表是古代不同地区的文字及发明时间。恩格斯说,人类“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古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中国
距今5000多年前公元前3400年左右距今约3600多年
A.文字能更好地记录人类的文化
B.文字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活化石
C.古埃及最早进入人类文明时代
D.古代文字都从象形开始并独立发展
2023-08-21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统编版一轮复习通史版-阶段检测卷(九)世界古代史——选择性必修(贯通部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表。据下表可推知中国古代早期(     

记载

出处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

《史记·五帝本纪》

“《山海经注》引《世本》云,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累祖,生青阳及昌意。”

《越缦堂读书记》

A.区域之间存在一定交流B.文献资料丰富
C.私有制得到了迅速发展D.文化认同度高
9 . 主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

材料一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材料二



《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文化遗存分布图》

材料三   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当时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主要栽培作物。大致同一时期,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课

材料四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与积石冢

良渚古城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

——以上材料都出自《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课

材料五   生产工具的改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氏族内部则分为富裕贵族和贫困普通成员两个集团。父系氏族公社末期,由于氏族部落战争的频繁,氏族内部贫富分化日益加剧。随着氏族内部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以及部落战争的激烈,作为阶级统治和扩大战争的工具的国家应运而生。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主题二 早期国家

材料六   夫“周之同盟(会盟),异姓为后”,……然先同姓,次外戚,次功臣、故旧,星罗棋布,用作藩屏。而一族之势力,由此遍布寰区。一族之文化,由此广推于各地矣。……谓汉族统一中国,封建之制,实有功焉。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七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材料八   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姬姓宗亲内,周王是大宗,诸侯是小宗。在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类推,层层区别。西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左传•桓公二年》记载:“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课

材料九 相对于世界其他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中华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间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华文化的传统、中华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联。

——苏秉琦《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特点?
(2)与材料一相比,概括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出现哪些变化?
(4)根据材料四,新石器时代后期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与积石冢和良渚古城城墙反映了什么现象?
(5)根据材料五,国家产生的两个重要前提条件是什么?
(6)根据材料六和所学知识,概括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有何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影响?
(7)根据材料七,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观念?有什么重要意义?
(8)根据材料八,概括指出宗法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制度对西周政治产生的影响。
*能力提升*
(9)根据材料六、材料七并结合夏商政治、经济、文化,概括早期国家的特征。
*历史纵横*
(10)根据材料九及所学,就中华文明的多源性与统一性谈谈自己的认识。
2023-08-01更新 | 328次组卷 | 1卷引用:01·纲要上第01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东北、华北北部、西北及青藏高原这些地区,逐步形成了以采集狩猎为基本特征的经济文化:黄河流域特别是中下游地区,逐渐产生的是以早田粟作农业为主要特征的史前文化;长江流域逐渐形成以水田稻作农业为主的史前文化。这表明(     
A.中原地区的文明辐射到各地B.中国古代文明明显的多元性特征
C.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先进性D.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源性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