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大跃进运动与人民公社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5 道试题
1 . “二五”计划初期,毛泽东提出的《工作方法六条》:要求计划做三本帐,中央做两本账,一本是必成的计划,对外公布,第二本则是则成的计划,不对外公布;地方也有两本账,地方的第一本账就是中央的第二本帐,这在地方式必成的,地方的第二本账也是期成的。由此可见
A.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严重
B.中央部分纠正左倾错误
C.经济非正常发展态势明显
D.调整八字方针初见成效
2 .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作出的决议指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仆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下列口号能反映上述“形式”的是
A.“农业合作社,社会新气象”
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吃喝不要钱,山子赛神仙”
D.“谁穷谁丢人,谁富谁光荣”
3 . 漫画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漫画》杂志的某一期封面,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农村棉花种植获得大丰收
B.农业合作化取得丰硕成果
C.契合了当时的形势需要
D.农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4 . 1958年,国家出台了《户口登记条例》,严格限制农村户口人员迁往城市。不久,禁止从农村招工的政策又突然发生了变化,国家决定放宽对招收新工人的审批权,大批农村人口得以迁入城市。这一变化
A.导致农业集体化运动严重受阻
B.适应“大跃进”的需要
C.利于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推行
D.导致城乡差别缩小
5 . 下表是我国某一历史时期连续四年工业、农业总产值情况。(单位: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据此推断这一历史时期是
年份工业总产值重工产值轻工业产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第一年704317387537
第二年1083580503566
第三年1483867616497
第四年16371090547457

A.1949—1952年B.1953—1956年
C.1957—1960年D.1979—1982年
6 . 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这改变了“五四宪法”关于居民“自由居住和迁徙”的规定,形成了城市和农村户口的“二元结构”模式。这一变化
A.旨在用法律限制城市人口规模
B.适应了当时经济体制变革的要求
C.旨在减少农村人口,保障农民就业
D.说明“二元结构”模式适合中国
2017-03-03更新 | 1043次组卷 | 21卷引用:内蒙古北师大鄂尔多斯附属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17-18高三上·青海·期中
7 . 下图是1957~1960年中国全国职工总人数变化图,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期间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B.这一时期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C.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八字方针的实施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017-02-17更新 | 236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限时限量标准模拟卷-第15章十年探索时期
16-17高三上·湖南怀化·期中
8 . 《平凡的世界》有这样一段描述,1976年孙少安因给社员分自留地受到公社批判,无奈的一声长叹,只得迈开两条壮实的长腿走向前去……痛苦,烦恼,迷茫,他的内心象洪水一般泛滥。一切都太苦了,太沉重了,他简直不能再承受生活如此的重压。造成孙少安痛苦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B.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
C.精神生活的极度空虚D.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压力
2017-02-17更新 | 165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限时限量标准模拟卷-第15章十年探索时期
16-17高三上·山西·阶段练习
9 . 8月21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每个公社都将公路修通,修一条宽一点的洋灰路和柏油路,不种树,可以落飞机,就是飞机场。将来每个省都搞一二百架飞机,每个乡平均两架,大省自己搞飞机工厂。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B.“大跃进”风潮席卷全国
C.十年文革大办航空运输D.改革开放科技的成熟
2017-02-17更新 | 17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限时限量标准模拟卷-第15章十年探索时期

10 .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阅读材料: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1952年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
农业总产值461510535575610

材料二: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2)材料二中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认为对吗?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

(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